地处沂蒙山腹地的山东费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如今是山东省30个欠发达县之一。然而,在这样一个经济基础之上,费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短短3年间实现存贷款规模翻了一番多,经营效益提高9倍多,综合实力排名在全省132个县(区)联社(合行)中由倒数第35位跃居正数第16位。
立足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村经济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农村信用社的根基在农村,发展的平台在农村,广阔的空间在农村,费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竭尽全力,服务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在费县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费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筹集更多的支农资金,不断加强电子化建设,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增设自助设备,在全县安装自动取款机11台,查询机14台,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服务;二是开展了“沂蒙惠农一卡通”工程,及时将粮食直补资金、柴油补贴、独生子女费、老党员补贴、库区移民后续扶持资金存入“沂蒙惠农一卡通”存折,及时为农民支取,杜绝了涉农资金被挤占、挪用、截流现象;三是大力开展“齐鲁乡情卡”、“锦绣前程校园卡”、“跨省通存通兑”、“跨行通存通兑”、“大小额支付系统”业务,完善了服务功能,提高了竞争能力;四是增设市场拓展部,专门联系协调大单位、大系统的存款和代收代付业务,争夺黄金客户;五是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及宣传栏、宣传车、宣传单等一切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合作金融企业形象,促进了存款快速增长和市场占有率的大幅提升。
为了解决好农村信用社“难贷款”与农民“贷款难”的这一矛盾,积极应对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费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加强信用工程建设为抓手,在辖内组织信用社主任带领客户经理每年集中3—5月、8—10月6个月的时间,集中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和贷款授信。截至今年10月末,共评定信用户75106个,信用村183个,信用乡镇5个,贷款授信额度达29亿元,发放贷款证47109个,全面推行贷款上柜台,极大地方便了农民贷款,实现了100%的新增贷款户参加信用评定,100%的贷款上柜台办理,根据信用户不同的信用等级执行区别的利率优惠政策。在新的竞争形势下,费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结合自身实际,及时审时度势,结合实地实际,调整贷款利率,对质押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下浮10%,对抵押贷款利率执行基准贷款利率的1.4倍,比信用担保贷款少上浮0.6倍。2007年11月份对各类贷款分别降低利率18—35%,年让利额达5000多万元,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的一致欢迎,提高了贷款业务竞争力,争夺并保持了优质客户,提高了资产质量。截至2008年10月末,费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贷款收息率达10.8%,居全市农村信用社各联社(合行)首位。
三年来,费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累计发放贷款100.2亿元,大力支持种植业、养殖业、高效农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支持发展大棚瓜菜10万亩,优质板栗10万亩,优质核桃10万亩,金银花10万亩,优质黄烟6万亩,使费县成为中国西瓜之乡、板栗之乡、金银花之乡、全国十大优质核桃生产基地,全国油料、肉类生产百强县。贷款支持5419家旋皮厂,242家板材加工厂,形成了25万人就业,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扎实开展“百万农户致富工程”、“农村青年创业计划”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支持55506户农民发展4大类150多种致富项目,支持1800名农村青年积极创业,帮助2317名贫困大学生实现了求知的梦想,圆了大学梦,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被山东团省委、山东省农村信用联社授予“青春建功新农村——百千万农村青年创业计划先进集体”,在现场推进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被临沂市委、市政府授予“百万农户致富工程先进单位”,实现了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截至2007年,费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42.06亿元,较2004年增加63.5亿元,增幅80.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19元,比2004年提高1584元,增幅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