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驻江苏记者 王 丹 通讯员 肖太高)又到新棉购销季节,没有了往年车水马龙的繁忙场面,江苏盐城市今年新棉购销在冷清中开秤,并仍在延续着这种冷清与落寞。往年的11月上旬棉花收购入库量已达总产量的70%以上,而今年收购入库皮棉总量尚不足180万担,未达到全市预计373万担总产量的一半。
造成新棉收购疲惫低迷的主要原因:
收购价格低,农民不愿出售。今年棉花生产成本比上年有较大幅度上升,棉农对籽棉价格预期在3.5元/斤以上。但实际上新棉收购价从开秤时的2.8元/斤,10月份降至2.6元/斤,目前已跌到2.40元/斤,少数地区已跌破2元/斤,且这种下跌趋势仍在继续。一路走低的收购价格不仅远远低于农民的心理预期与承受能力,也导致植棉收益明显下降,预计今年亩均收入(含用工成本)680元,比上年少330元。如果计入劳动力成本,净收益则为负数,这将严重影响明年棉农的植棉积极性。
收购资金不足,棉企无力收购。今年盐城市农发行棉花贷款总额度为8.32亿元,不但总量低于上年,而且至11月10日实际放贷资金仅为1.5亿元,不足总额度的20%。
棉市萧条,棉企不敢收购。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棉花价格已处于螺旋式下降通道中。新棉前期收购处于购销倒挂状况,收棉越多,亏本越大。不少经营主体已无奈地退出了收购市场,今年全市有资质的企业参与收购的不足1/3。纺织企业举步维艰,在困境中苦苦支撑,且短期内难见复苏迹象。1—8月份,全国纺织行为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66%,中小企业倒闭已逾万家。棉纺企业的状况又进一步抑制了棉花需求,制约了棉花供应价格。目前纺织企业可以接受的标准皮棉到厂价仅为11000—1500元/吨,折算籽棉价格仅为2.2—2.3元/斤。
植棉收入一直是盐城市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纺织业是盐城市的传统支柱产业。日前市政府已全面部署棉花购销工作,并研究出台了稳定棉花市场、保护棉农利益的应对举措。棉花业内人士期盼能在更高的政策层面上,出台更大的“救市”扶持政策,促进棉市尽快回暖。同时也希望在全球经济形势的大背景下,全市棉花产业链条的各类主体,都要对自身的预期予以理性的定位,依赖任何一方背负重压是不现实的,“共度时艰”应成为共识与众意。
又 讯 11月20日,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江苏大丰监测站就明年棉花意向种植面积对当地60户联系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棉花意向种植面积大幅下降。
据了解,被调查的60户联系点中,总耕地面积为625.9亩,今年的棉花种植面积为501.8亩,明年棉花意向种植面积为405.3亩,减少96.5亩,降幅为19.2%。其中,表示明年不种棉花的有5户,面积共计40.2亩,下降8%;表示将减少植棉面积的有23户,面积共计65亩,下降14.5%;表示将增加植棉面积的有1户,面积为1亩。
此外,有的棉农表示准备改种冬瓜、玉米和辣椒等其它作物,主要是因为今年这些作物增产增收,比如冬瓜价格0.10元/斤,亩产值1400元左右,且小贩上门收购。目前有棉农拔棉秆预留茬口,具体种植品种要到明年3月份左右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