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山东、河北及湖北等地一些小轧花厂弱三级棉的报价纷纷跌破10000元/吨,籽棉的挂牌收购价至2.10—2.30元/斤。业内普遍肯定了10月21日和10月28日开始的122万吨收储对稳定国内棉花市场,稳定棉农收益的积极作用,否则籽棉收购价在10月底就可能冲到2.0元/斤以下。笔者觉得,短期内收储是稳定棉价,维护棉花市场的重要工具。目前内地棉企反映400型大包棉交储的困难主要集中在皮棉回潮率8.5%以内和棉花组批上,因此呼吁放宽收储条件甚至扩大到收储200型小包棉。业内认为,以2007/2008年度为例,内地近470万吨棉花总产中HVI棉(大包棉)只有80万吨多一点,仅占总量的17%左右,而小包棉则更贴近市场和棉农,更容易托起籽棉收购价。
据笔者了解,目前河北地区三级小包棉的出厂价在9500—9800元/吨,一些棉花流通企业或200型厂租赁未开机或开机不足的400型大厂“借壳交储”,部分小包棉进厂后重新打包、调重量,积极参与皮棉收储。笔者认为,当前从国内撮合和期货上大量接棉花仓单(包括监管、质押以及网上超市的棉花)可能更有利稳定棉花市场和稳定棉农信心。
一、撮合和期货是棉花行情的“风向标”,自古有“旗到哪人到哪”的说法,因此欲稳定棉花企业、棉农和棉纺织厂的过分恐怖情绪,先从国内电子盘入手,稳定交易商、擎住“风向”,遏制一些江浙游资疯狂敲盘、砸盘的行为。
二、充分利用撮合和期货“杠杆撬动地球”的原理,以较小的投入来扭转棉价和各方信心下滑的趋势。笔者认为,在两个市场收储10万吨棉花,其影响很可能要大于在现货市场收储50万吨棉花,以当前撮合和期货盘面上的三级棉价格和仓单数量,几十亿就可拉起交易商的投机信心。
三、由于撮合和期货的仓单都经过统一的公证检验,质量标准比较容易控制,新棉可以直接转入国储库,这样既节省了扳倒、公检、运输等一系列费用,给棉花企业减轻了负担,加快企业交储和资金流转。同时给国家节省了大量收储现货产生的仓储、保管、保险费用,充分利用当前仓储资源。
四、国家实现“低吸高抛”调控的目的,只是吸和抛都是在撮合和期货的“体内”运转,并不流向社会,过低时收仓单,托起棉市和吸入炒作资金;过高时则从电子盘上直接抛出仓单,打压多头疯炒作情绪。
五、在保证棉花收购、加工质量的前提下,解决小包棉的销售问题。各棉花企业积极做仓单交储,对活跃国内棉花市场,恢复棉商操作信心很重要,笔者认为根据电子盘价格定收储价更有利于稳定棉价和棉花市场。
六、有力地体现了“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据相关规定,200型小包棉企业的最后退出期限是2009年9月份,至少在2008/2009年度200型厂和400型厂还应该是站在同一竞争线上的,通过政策或其它因素干预市场并不见得是好事。市场经济下,至少要按市场规律出牌。
日前,国家有关负责人的表态,重申“本年度收储400型大包棉的政策不会动摇”,会根据“市场需要”适时再次增加棉花收储数量和严控外棉进口数量。笔者认为,其一,收储200型的建议被彻底否定;其二,“希望广大棉农不要急于在低价位时出售籽棉”,说明国家承认当前籽棉价格过低;其三,2008/2009年度除了关税内89.4万吨配额外,滑准税进口棉花配额能否发放或发放数量更值得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