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8年11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播撒冬日里的阳光
——对四川省农村信用社发放震区农房重建贷款的调查
本报记者 蔡靓

  在农信社的信贷支持下,四川震区的灾民们纷纷盖起了新居。李军摄

  “我们能从帐篷里搬到新房子里,多亏了信用社的贷款啊!”四川省安县晓坝镇黄羊村的村民彭大爷站在新房前,对记者感慨道。家有五口人的彭大爷目前的房子有105平米,建房花去的7万多元钱中,有3万元是从农信社借的3年期贷款,2万是国家财政和四川省政府发放的住房重建补助,其余的2万多是向亲戚朋友借的。

  在四川地震灾区,像彭大爷这样从农信社贷到款建永久性住房的农民还有很多。据四川省农村信用联社信贷监管处工作人员何联伟介绍,截止到10月31日,四川省联社共为6.9万户农民发放农房重建贷款17.1亿元。

  “建好房子幸福长”

  通往安县的公路边,随处可见诸如“安居乐业先建房,建好房子幸福长”、“我是主体我努力,搬进新房过春节”这样的标语。灾区的11月阴冷多雨,帐篷和过渡安置房都难以御寒,永久性住房的重建成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实我们(四川省联社)早在‘5·12’地震的10天后就开始为灾民发放重建家园贷款了,农信社可以说是支持农房重建贷款的主力军。” 何联伟说。提到农信社对受灾农户给予的贷款优惠,他介绍说:“农房重建贷款的利率是基准利率,而地震前我们的贷款利率是基准利率的2. 3倍。”

  北川县农村信用联社副主任牟刚告诉记者,除了利率方面的优惠,四川省农信社在发放震区农房重建贷款中,也尽量为农户提供方便。以北川联社为例,受灾农户向所辖信用社提出重建家园贷款申请后,经信用社审查符合贷款条件的予以受理,在7天内就会将贷款发放到农户手中。

  “我们给农户提供的不仅是贷款支持,还给他们带来信用观念的转变。”安县农村信用联社副主任魏世双说:“以前有的农户认为贷款是国家的钱,可以不还;还有的人贷款时不考虑自己的还款能力。这次我们印发了30000份‘重建家园贷款须知’,还在安县电视台制作了专题节目连续播出,接待咨询群众近万人次,使‘贷款有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信用观念得到了普及。”

  新房子不仅为灾区的农民带来了温暖,也带来了致富的希望。彭大爷对记者说:“我们计划明年搞‘农家乐’,再把屋前屋后种上经济型作物,争取尽快还钱。”

  来自政府的支持

  10月末央行与银监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区农村居民住房重建信贷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鼓励金融机构与灾区当地人民政府、对口援助地人民政府协商建立贷款担保机制。贷款损失可按适当比例由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分别承担,担保放大倍数应根据贷款条件、贷款覆盖范围、贷款风险水平和损失分担比例合理确定。这一点在灾区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在降低信贷风险方面,政府起到了很大作用,北川县政府出资成立的担保公司——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我们签订了《因灾重建永久性住房贷款协议》,他们提供5000万的担保金,我们按照1:10的比例给灾民贷款。”牟刚说。

  对此,魏世双也持相同观点:“安县的农房重建贷款发放,离不开安县政府的支持,安县政府出资成立的担保公司和我们签了承诺书,对形成风险的农房重建贷款进行财政兜底,降低了农信社的风险。”

  商业可持续的难题

  据了解,11月4日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在德阳调研时曾提出,首先要解决好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区农村居民住房重建信贷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第一条就提出了:各金融机构要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以真正支农惠农为出发点,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努力改善金融服务水平,大力支持灾区农户重建住房。商业可持续的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然而这对于目前的灾区农信社而言,却是个难题。

  “农房重建贷款的成本高、利润低,都是信用贷款没有抵押,而且几乎都不是生产型贷款,难以创造利润,对农信社来说能保本经营就不错了。” 魏世双说。

  作为金融机构,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应当是首要问题。四川省农村信用联社副主任田华茂说:“作为农民自己的银行,农信社在支持灾后重建方面一定会承担起社会责任来,但是也要保证自身的发展。”农信社自身在地震灾害中受到的损失以及央行的支农再贷款期限较短、灾民贷款需求量大等问题,都是实现商业可持续的“拦路虎”。

  虽然困难重重,灾区的农信社还是积极应对。“目前我们在尽力防控风险,发放贷款前都会先调查清楚贷款人的家庭情况、劳动力情况以及还款能力,符合条件的才给予贷款。” 何联伟说。诚然,贷款审查得严格一些,贷款风险小一些,灾区农信社真正实现商业可持续的日期就能更近一些。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