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以往农民生活的写照。而湖南省宁远县却有好多“庄稼把式”放下了手中的锄头,把土地转包给种植大户、合作组织或农业公司,摇身一变成了工人,每月有了千儿八百的工资,年底还可得到一笔土地经营权转让的保底分红,两笔收入加起来是在家耕种那“一亩三分田”的收入的二倍多。这些农民工说,这是土地流转“转”出来的效益。
湖南宁远县因为长年在外务工的人多,留下了不少的闲置土地,而留守在家的老人孩子又无法耕种,效益难以提高。宁远县土质肥沃,生产的大米、烤烟省内外有名,但由于长期以来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和生产技术落后,导致品质和产量都难以保证。
该县以土地合理流转作为开启农户增收之门的金钥匙。一方面是通过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部门提供信息和技术、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支持等,大力培植种养大户、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崛起,加速土地集约化经营,形成规模效应,提高了土地的投入产出率。另一方面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该县劳动部门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各种培训班,农村信用社适时推出农民创业培训专项贷款,对贫困农户创业或培训给予适当支持。这些措施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了农民再就业能力。舜陵镇大种地村农民欧万年2008年承包本村黄泥坝村民小组的130亩田,其中有30多亩已经抛荒多年。他承包后一季种上烤烟、二季插上水稻,因为推广机械操作,实行科学种植,每亩比常规种植增收200多元。黄泥坝自然村村民欧同清,今年把3亩田转让后,自己在外面安心跑运输,不但比往年多挣得了现金,而转让土地到年底还可以得到1200元的红利。(冯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