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又一个收获的季节。尽管改革征程上已经收获累累硕果,但对于在改革道路上谋求又好又快发展的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已无暇去品味丰收的喜悦,如何在新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实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安徽农金人新的目标。
日前,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情况通报会议召开,安徽省联社理事长张良庆在会上强调,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认真研究宏观经济形式,明确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思路和方向;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醉心改革结硕果
2004年12月18日,对于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挂牌成立,让全省农信社改革航程找到了自己的掌舵人。四年来,在省联社的带领和指导下,安徽省农信社改革取得显著成果。尤其是今年以来,按照省联社二届一次社员大会的工作部署,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突出发展主题,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改革理念指导下,改革发展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按照“严格标准、规范操作、分批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在2007年底已组建3家农村商业银行、5家农村合作银行、69家统一法人联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今年又有3家农村合作银行成功组建,3家农村合作银行获得银监会筹建批复。县级联社的统一法人改造也已基本完成。
基础工作和内部管理进一步加强。为进一步加强全系统内部管理,夯实各项管理基础,安徽省联社从今年起,在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深入开展了“标准基层行社创建活动”和“合规建设推进年活动”。相继召开了活动动员大会,制定了活动方案、指导意见和组织管理、文明服务、信贷基础、会计基础、安全保卫、审计稽核等基本规范,编印了《合规手册》与《合规知识读本》,举行了全系统“双建”知识竞赛,指导各行社以“打基础、抓规范、提素质、促发展”为总要求,将“双建”工作与案件专项治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全面清理了现行规章制度、规范了各项业务流程,积极开展了合规文化教育活动,有力提升了全员合规意识和基层内部管理水平。
产权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内部管理的进一步加强,直接推动了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经营业务的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9月末,全系统各项存款余额1527.05亿元,比年初增加232.87亿元,增长17.99%;各项贷款余额1117.35亿元,比年初增加195.15亿元,增长21.16%,存贷款规模均居全省金融机构第2位,存贷款增幅全部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全系统实现各项收入76.39亿元。
与此同时,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大幅改善。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全省83家行社中有80家不良贷款余额下降,9月末全系统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双降”,分别比年初下降27.66亿元和6.78个百分点。
使命: 扶持三农赢尊重
安徽省联社成立伊始,便确立“服务三农”的发展目标。几年来,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积极转变经营思路,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为“三农”发展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金融服务。面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出现困难的情况,安徽省联社要求全系统“三农”服务工作不放松,信贷支农资金呈现“三个高于”,即支农总量高于上年,支农贷款增量高于上年,支农贷款比例高于上年。到9月末,全系统农业贷款余额624.41亿元,比年初增加74.3亿元,增长13.51%,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224.97亿元,比年初增加22.33亿元;农村工商业贷款余额214.19亿元,比年初增加45.04亿元,增长26.63%。新增农业贷款和农村工商业贷款占比相对较高,占新增各项贷款的61.15%。小企业贷款余额264.97亿元,比年初增加52.62亿元,增幅为24.78%;小企业贷款户数69803户,比年初增加8805户,有力地支持了小企业的发展,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把提供便利的民生服务作为“服务三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帮助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大学生的学习费用问题,今年初,安徽省联社联合教育、财政等部门共同出台了《生源地助学贷款暂行办法》,指导督促各行社积极向应届高中毕业生宣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以及申请、审批、发放和还贷等基本程序和要求,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申请到贷款。截止到10月20日,全系统已累计受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3465户,受理金额1.8亿元。
此外,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每年无偿代理发放涉及民政、农业、林业、卫生、计生、教育等项目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约30余种,涵盖了全省绝大部分农户。据统计,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代发涉农补贴的农户达970万户,今年已代发7000多万笔,把党的惠农政策和补贴资金落实到位,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
战略:着眼长远谋跨越
张良庆在改革发展情况通报会上表示,下一步,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坚持改革与发展两手抓,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在改革方面,重点在深化上做文章,进一步改革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大转换机制的力度,不断完善体制和机制。在管理方面,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重点是打基础、抓规范、促发展,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各项基础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队伍素质建设和党的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朝着现代金融企业的方向迈进。
针对省联社在基层农信社改革进程中的定位和作用问题,张良庆表示,应该从全系统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好省联社对基层改革发展的组织、引导、协调和推动作用,着眼于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坚持巩固县级法人地位、发挥省级机构管理指导和服务功能、适当分散风险、调动多方积极性等原则,充分整合、优化农村金融资源,积极探索符合本省实际、符合农村金融发展需求的农信社改革发展道路,着力提高基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能力、行业整体运行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引领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逐步过渡到现代金融机构,打造社区型、零售型金融品牌,为地方经济尤其是三农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我国农村的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对立足“三农”的农村信用社而言,既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在自身改革发展与提升“三农”服务水平之间找到新的契合点,成为安徽省联社重点研究的问题。会议认为,服务“三农”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宗旨,但不能局限于仅对农户、农业的信贷支持,而应充分利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点多面广、贴近农村的优势,放宽视野,合理定位,把服务“三农”上升到为整个农村经济、县域经济和地方经济服务,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突出业务发展的重点,大力拓展业务、改进服务。县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在进一步完善小额农户贷款服务、满足农户有效信贷需求的同时,着眼于农村产业结构和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规模种植和养殖、示范农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巩固农村金融市场阵地;城郊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着眼于业务的创新,抓住全民创业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促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信贷合作活动,扩大服务领域,加快培育新的优质客户。
在金融创新方面,安徽省联社认为,针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产生的金融需求,着力推进业务创新,及时调整信贷投向,创新金融品种,开辟业务空间,在积极稳妥、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比较成熟的城市金融产品,如代理保险、租赁、保管、担保、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引入、推广到广大农村,设计不同的贷款品种、贷款期限、利率定价,积极拓展消费贷款、助学贷款、农村建房贷款、创业贷款和再就业贷款等业务,不断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努力打造特色化的金融服务品牌,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不断丰富的客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