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宝塔山下的模范合作社
——记延安南区供销合作社
□ 本报记者 曲丽赢 文/图

  陕西延安。南区合作社纪念馆的讲解员常小亚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陕西榆林供销社系统的工作人员、南区合作社原主任刘建章的儿子等前来参观,她不停地忙着接待。

  “南区合作社式的道路,就是边区合作社事业的道路;发展南区合作社式的合作运动,就是发展边区人民经济的重要工作之一。”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财政问题与经济问题》的报告中,肯定和推广了南区合作社的经验,号召边区干部向南区合作社学习。

  窑洞里诞生的合作社

  南区合作社有着70多年的历史,是真正由群众组织起来的合作社,也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培育和树立的模范合作社。1936年12月,延安南区合作社在延安沟门村两孔窑洞正式成立。1938年5月,迁到柳林,盖起了拥有5间门店的两层小楼,这就是南区合作总社。

  从南区合作社纪念馆沿着曲折蜿蜒的山路向上几十米,是一座收拾得非常整洁的窑洞,这是李维智老人的家,老人71岁了,是当年南区合作社创始人之一李生章的儿子。“你们看,这窑洞前面就是以前的沟门信用合作社,旁边是沟门民办小学,我就在那里读书。信用社和小学都是南区合作社的分社,我父亲在南区合作社做采购,后来到沟门信用社当了社长,我10岁的时候,到沟门民办小学读书,在学校是半工半读,不用交学费,一边读书,一边学着织布、织毛巾、袜子,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支援了部队。那时候南区合作社可热闹了,有毛驴队、骡子队、骆驼队,用来给大家驮盐。还有酒坊、粉坊、油坊和养殖场。”从老人的回忆里,我们仿佛又看到当年南区合作社繁荣的景象。

  “合作社的模范”

  在南区合作社的历史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刘建章。南区合作社成立之初他是会计,后来成为南区合作社主任。 1942年,在边区高干会议上刘建章作为22位经济建设英雄之一,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奖励,毛泽东曾给他的锦旗上题词:“合作社的模范”,并奖励给他毛毯一块。

  合作社成立之初,农民对入社一事并不积极,刘建章从亲友那里借了一些钱,到国民党统治的边境地区买了一些食盐、火柴、布匹、针线、鞋袜等日用必需品,然后背起包裹、挑起扁担、翻山越岭、走乡串村,一边把货物低于市场的价格卖出去,一方面向群众宣传:“谁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就卖货给谁,价格比市场价还低”。他还收购群众生产的羊毛、皮革等到外地去销售。渐渐地一些群众相信了合作社,入股慢慢增多,第一批社员160人,入了533股,每股规定3角(苏票),收入股金159.9元。

  南区合作社办起来以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股金扩大受限制,刘建章建议入股自由,退股自由,不限制股金的多少,尽量把盈利分给社员。建议被采纳以后,刘建章被正式任命为南区合作社主任。在合作社和区政府工作人员的不断宣传下,很多人报名入社,股金达到了1600元,并且在结算时给农民分了利。 

  合作社纪念馆里,有群众送的两副对联:“入股没有现钱柴草也算,包交公盐公粮减轻负担,真正为民”; “运输队草料站一站一站,骡马走骆驼到轮替不断,川流不息”。

  在南区合作社的带动下,边区广大干部群众掀起了向南区社学习、走南区社道路的热潮,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合作运动。各县、区、乡也纷纷建立合作社,仅一年半,边区合作社就发展到425个,社员发展到25万多人。

  1946年元宵节,毛泽东亲临柳林村视察了南区合作社;同年夏天,他又视察了南区合作社的合作职业学校。

  挑南瓜好比挑婆姨

  如今的南区合作社已经变成了南区供销合作社,但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农民服务的优良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最初的几间窑洞和瓦房已经变成了今天3400平方米的商业大厦,供销社固定资产也由十年前的100多万元,增长到如今的800多万元。

  10月30日一大早,南区供销合作社主任朱绪强、副主任米东锋和供销社几个工作人员就前往距离延安10公里的万花乡徐寨南瓜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家里收购南瓜去了,他们爬上高高的山,来到瓜农王小玲窑洞里的家。

  “这是陕北老南瓜,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维生素C,老熟的南瓜里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淀粉,还有药用价值,能消炎止痛,特别适合糖尿病人。看这个,别看它丑,越丑越好吃,棱越多越好吃。”他一边翻过来掉过去地仔细挑选每一个南瓜,一边解释。王小玲在一边笑着说:“挑南瓜比挑婆姨(媳妇)还仔细。”引来一阵哄笑家。“南瓜有一点烂,传染到其他的瓜,都会烂掉,我们的南瓜最小的也有3斤,一个就好几块钱呢,可不敢大意。”他说。

  这一天上午,在王小玲家收了1600多斤南瓜,按照年初供销社与她签订合同时7毛1斤的价格,她家光南瓜一项就收入了1000多元,因此,她在一边笑得合不拢嘴。“以前俺都要蹬着小车走山路去市里叫卖,价格不稳定不说,天黑了要回家的时候,剩下的几个南瓜就要便宜卖掉,有了供销社的订单 ,俺就放心了。他们不仅给俺提供了种子、化肥,还有专家指导俺生产,丰收以后俺就在家里等着上门收购,而且每一个南瓜都是7毛钱一斤,俺心里乐啊,以后还要继续和他们合作!”

  “今年南瓜的行情不好,市场价格才5毛钱,但是为了农民的利益,我们还是要按照订单的价格收购。” 米东锋说。 晚上7点多,收购队伍返回了城里,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又到了其他社员家继续收瓜。一连三天,朱绪强都早出晚归地到瓜农家收购南瓜,将近4万斤的南瓜他都要和同事一个一个地仔细挑选过。按照市场价格5毛一斤计算,今年南瓜合作社帮农民实现收入近3万元,帮助农民增收2000多元。

  在种南瓜大户——徐寨村村长家,两户没有与供销合作社签订合同的瓜农家里遇到了困难,家属生病了,有人问能否把他们的也瓜收上。按照订单的合同,这种南瓜是不应该收的,但是朱绪强看了下瓜,觉得品质合格,于是果断地说:“收!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鼓励农民的积极性,争取明年有更多的农民入社。”一旁的徐寨村村长很感动:“我替村民们谢谢你们!”  

  南泥湾好风光

  近年来,南区供销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绿色种植+深加工+新合作销售平台”的模式,搞一村一品种植,2006年,成立了南泥湾小杂粮加工厂,注册了“南泥湾好风光”的商标,研发延安优质大米、小米、红枣、豆类等30个品种,80个单品,产品销往河南、江苏、山西等地。

  “我们的小杂粮没有QS认证,进不了超市,现在正在积极沟通争取早点取得认证,这样就能更好地打开销路了!” 朱绪强说。

  南区供销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不仅确保了杂粮加工厂的加工储备,还为农民增加了收入。目前已经发展了特种玉米100亩,今年收购了20万棒新鲜食玉米棒,农民赢利5万元。供销社还有谷子种植基地和水稻基地各1000亩,去年谷子共收了120吨,帮助农民增收24.8万元。

  南区供销合作社在新的条件下依托双向物流开拓为农服务的阵地,通过新合作超市不仅把日用品送下乡,还把延安特色农产品通过新合作的网络卖到其他城市。2006年南区供销合作社与陕西新合作西果连锁超市合作组建了延安新合作商贸连锁有限公司,目前已发展了加盟店65个,直营店4个,整合了经营网点80个,还与西安爱菊粮油集团总公司联合,代理米面油经销业务,在延安市场份额占到30%,年销售428.6万元,创利润23.7万元。

  南区供销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合作社和订单农业及新合作的双向物流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替政府减轻了负担。延安宝塔区政府在2008年的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南区供销合作社要牵头落实宝塔区杂粮种植的“五个一”工程:即种植优质水稻1000亩、良种谷子1000亩、优质玉米1000亩、特色南瓜1000亩、双色豆类1000亩。

  去年在陕西杨凌的农高会上,南区供销社带到会上的5000多斤南瓜、1000盒“南泥湾好风光”杂粮,几天就销售一空。这几天,南区供销合作社一片忙碌,他们正在为今年即将召开的农高会做最后的准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