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宝塔山下的模范合作社
——记延安南区供销合作社
□ 本报记者 曲丽赢 文/图


  图为延安南区供销社工作人员在收购专业合作社的南瓜。

  陕西延安。南区合作社纪念馆的讲解员常小亚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陕西榆林供销社系统的工作人员、南区合作社原主任刘建章的儿子等前来参观,她不停地忙着接待。

  “南区合作社式的道路,就是边区合作社事业的道路;发展南区合作社式的合作运动,就是发展边区人民经济的重要工作之一。”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财政问题与经济问题》的报告中,肯定和推广了南区合作社的经验,号召边区干部向南区合作社学习。

  窑洞里诞生的合作社

  南区合作社有着70多年的历史,是真正由群众组织起来的合作社,也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培育和树立的模范合作社。1936年12月,延安南区合作社在延安沟门村两孔窑洞正式成立。1938年5月,迁到柳林,盖起了拥有5间门店的两层小楼,这就是南区合作总社。

  从南区合作社纪念馆沿着曲折蜿蜒的山路向上几十米,是一座收拾得非常整洁的窑洞,这是李维智老人的家,老人71岁了,是当年南区合作社创始人之一李生章的儿子。“你们看,这窑洞前面就是以前的沟门信用合作社,旁边是沟门民办小学,我就在那里读书。信用社和小学都是南区合作社的分社,我父亲在南区合作社做采购,后来到沟门信用社当了社长,我10岁的时候,到沟门民办小学读书,在学校是半工半读,不用交学费,一边读书,一边学着织布、织毛巾、袜子,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支援了部队。那时候南区合作社可热闹了,有毛驴队、骡子队、骆驼队,用来给大家驮盐。还有酒坊、粉坊、油坊和养殖场。”从老人的回忆里,我们仿佛又看到当年南区合作社繁荣的景象。

  “合作社的模范”

  在南区合作社的历史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刘建章。南区合作社成立之初他是会计,后来成为南区合作社主任。 1942年,在边区高干会议上刘建章作为22位经济建设英雄之一,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奖励,毛泽东曾给他的锦旗上题词:“合作社的模范”,并奖励给他毛毯一块。

  合作社成立之初,农民对入社一事并不积极,刘建章从亲友那里借了一些钱,到国民党统治的边境地区买了一些食盐、火柴、布匹、针线、鞋袜等日用必需品,然后背起包裹、挑起扁担、翻山越岭、走乡串村,一边把货物低于市场的价格卖出去,一方面向群众宣传:“谁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就卖货给谁,价格比市场价还低”。他还收购群众生产的羊毛、皮革等到外地去销售。渐渐地一些群众相信了合作社,入股慢慢增多,第一批社员160人,入了533股,每股规定3角(苏票),收入股金159.9元。

  南区合作社办起来以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股金扩大受限制,刘建章建议入股自由,退股自由,不限制股金的多少,尽量把盈利分给社员。建议被采纳以后,刘建章被正式任命为南区合作社主任。在合作社和区政府工作人员的不断宣传下,很多人报名入社,股金达到了1600元,并且在结算时给农民分了利。 

  (下转第2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