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艺三问


  “茶艺”能否表演?

  许多茶艺研究者不赞成茶艺表演,但并不全盘否定茶艺表演。茶文化研究者侯军在五台山国际茶会上发言指出:“中国品茗艺术是不能表演的,它从来就不是一种表演艺术。品茗需要安安静静地‘自悟’,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而,并不是人人都天生就会品茗的,所以要教会人们如何品茗、如何品味茶中的意境,特别是现在做任何生意都要讲究包装,讲究推销,茶作为一种商品也不例外。因此就需要营造一种氛围,需要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所以茶艺表演就应运而生了。我们需要普及茶文化,我们需要本来遍布城乡而近百年来却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失的那些茶风、茶俗、茶艺、茶礼,重新‘展示’给人们看,以便大家了解进而喜欢茶文化。”这种意见不但是有道理的,而且也具有辩证性。我认为,如果只是一个人自斟自饮,自然不存在表演问题。但只要为他人泡茶而又讲究一定品位,就存在一定的示范性和观赏性,就已经具有表演性质。因此,不但是那些表演型的茶艺可以表演,就是生活型的茶艺也是可以表演。只要我们承认茶艺是一种艺术,它就可以表演。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说明,茶艺表演客观存在。

  “茶艺”如何分类? 

  由于标准不同,茶艺的分类也就多种多样,有从冲泡方式和茶具来区分的,如功夫茶、盖碗茶和玻璃杯泡法。有按茶叶种类来区分,如龙井茶艺、碧螺春茶艺、花茶茶艺、宁红茶艺等。有按地区名称来区分的,如武夷茶艺、安溪茶艺、潮汕茶艺等。还有一些加工整理的民族茶艺和仿古创新的主题茶艺,其名称类别就更是五花八门了。但是有些名称和分类却是没有严格的科学含义,并不能准确反映该茶艺的主要特色,经常会与其他茶艺混同。比如绿茶类的龙井、碧螺春和黄山毛峰等名茶,都是用玻璃杯(或者用盖碗)冲泡,其程序大体相同,如果都用茶叶名称来命名,则中国有数百种绿茶,就有数百种茶艺名称,但其冲泡流程却是大同小异的。同样,所谓武夷茶艺、安溪茶艺和潮汕茶艺等,尽管各自都有其特点,但都是采用功夫茶冲泡方法,应该是与功夫茶同类。如果都按地区名称来命名,那么有多少生产乌龙茶的地方,就有多少种茶艺,令人无法进行科学地统计。如果我们承认茶艺就是茶叶的冲泡技艺和饮茶的艺术的话,那么以冲泡方式作为分类标准应该是较为科学的。为了突出地区的特色,有时可以在前面冠以地名,如武夷功夫茶艺、安溪功夫茶艺、潮汕功夫茶艺和台湾功夫茶艺等。北京大学副教授滕军等人加工整理的花茶冲泡技艺即是取名为“北京香片(盖碗)茶茶艺”,就是在地名之后还加以茶名,这都是比较可取的做法。 

  “茶艺”如何规范?

  大陆的茶文化振兴活动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为我们茶艺事业走向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当前的茶艺还是处在一种自发的阶段,看来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但是并不规范。至今还没有一套或几套能作为全国范本的茶艺表演程序来作为中国茶艺的代表,可以在全国推广,可以在国外展示,与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相比较,还存在差距。我个人觉得,进入21世纪之后的中国茶艺应该走向规范化,要统一制定几套能够在全国推行又可代表国家与国外交流的茶艺表演程序。比如,当前在各地较为流行的功夫茶就有闽北功夫茶、闽南功夫茶、潮汕功夫茶、香港功夫茶、台湾功夫茶等几大流派。港台功夫茶是在闽南、潮汕功夫茶基础上加以发展、提高,有其优点,可以加以吸收。我们可以将它们融会贯通,根据科学泡茶、艺术品茶的原则加以综合,编出一个范本。对各道程序的名称也要加以规范,如传统功夫茶的分茶程序称之为“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有些茶艺工作者觉得像军事术语,就将之改为“祥龙行雨,凤凰点头”。有的则改为“观音出海,点水流香”。有的叫“平分秋色”,有的叫“茶海慈航”。各说各的,令初学者无所适从,将来应该有一个更为贴切的科学名称加以统一。同样,盖碗茶、玻璃杯等冲泡方法都应该加以规范化。这一工作,在过去似乎是无法进行,因为谁都认为自己取的名称是最佳的。现在,随着国家茶艺师职业标准的规范,就有可能来做这一工作。集中全国专家的意见,将各种茶艺的操作程序确定下来,用统一的标准来考核全国各地的茶艺师,因而也就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陈文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