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8年10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完善服务,作县域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 李宏彦

当地农户在采摘鸡腿菇
广灵县联社理事长李宏彦在蘑菇大棚内考察

  为深入了解广灵县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情况,找出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对策,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质量,服务“和谐广灵”建设,近期,广灵县农村信用社对自身金融服务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发现,广灵县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金融纽带和主力军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优质的金融服务在全辖范围内达到了促进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政府满意的效果,农村信用社优质金融服务受到了城乡群众的一致好评。

  支持县域经济的顶梁柱

  广灵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也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共辖2镇7乡,212个自然村,总人口1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16万人,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7%。截至2007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65亿元,同比增长13.8%,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为 7.5亿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2371元,同比增长10.5%。由于受地方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人文观念等因素制约,“三农”对金融依赖程度日益加大,金融业在支持地方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洗泥上岸”退出农村市场,以及信贷权限的上收和信贷投放规模的萎缩,致使支持“三农”的重任几乎全部落在农村信用社身上,87%的农业人口占比促使信用社成为广灵县银行业金融服务的最大提供者。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已成为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到2008年5月底,广灵县信用联社所辖12个信用社、部,共有各项存款余额达71583万元,市场份额占到全县金融机构的将近50%,成为广灵县域金融服务的“半壁河山”。各项贷款余额44648万元,为配合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信用社对支农结构调整力度逐年加大,金融服务覆盖面逐年加宽,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支持县域经济的“顶梁柱”。

  金融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农村信用社在当地金融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水平仍然不够完善,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农村信用社必须进一步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信用社承贷能力有限,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信贷主体功能不完善,作用没有发挥。广灵县农村信用社尽管市场份额占到了全县金融机构的40%以上,但资金供求矛盾日益显现。广灵县县域金融市场上办理贷款业务的仅有农业银行(含农发行)、工行、农村信用社三家。农业银行按照集约化经营原则,其信贷资金逐步从农村市场退出,信贷支农业务不断萎缩,从1998年起广灵农行撤销了7个营业所,极大地弱化了农行机构整体实力。特别是贷款权的上收,从2000年开始,广灵农行只能发放一点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实际上农行基本成了一个大型的“储蓄所”。而农发行广灵信贷组业务单一,真正的农业开发等信贷功能没有发挥,仅承办国家粮油收购贷款业务。而工行由于信贷权限的上收以及企业效益低下,减少了贷款的发放,弱化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

  二、农村信贷资金来源不足。农村信用社提供信贷金融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储蓄存款。由于县域经济增长缓慢,导致信贷资金来源不足,本来不足的资金不仅被农行、工行分流,而邮政储蓄又使相当一部分资金分流掉,这就使信贷并不宽裕的农村市场雪上加霜。

  三、信贷等金融服务管理观念陈旧、业务单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资金需求的主体、用途呈现多元化,而现有的农村信用社在金融服务方式、种类、期限等方面已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一方面与县域信用环境低下有关,另一方面与部分农村信用社职工素质低下,金融服务理论知识缺乏、信贷创新观念淡薄有关。

  四、金融服务手续繁杂。以信贷业务为例,由于近些年来,上级银监部门严格信贷操作,防范化解风险,强化了贷款手续。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到质押、抵押贷款,手续繁多,贷款门槛高,致使许多贷户贷款无门。

  五、支农再贷款期限不符合农业生产周期,为了缓解县域信贷资金不足的压力,自2001年起,广灵人行为农村信用社积极发放支农再贷款。但按规定要求,支农再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展期后,累计不得超过2年。这种规定只适用于传统的粮食种植业和短期农户生活消费,不适用于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更不利于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

  完善金融服务的对策

  一、政府应对信用社给予政策倾斜。以广灵实际情况为例,87%以上人口所需的金融服务全部由信用社提供。基于此,更基于“三农”问题的优先性,政府应多方位给予信用社政策倾斜,帮助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减轻负担,真正担当起支持“三农”发展的重任。

  二、增强农信社竞争能力,为“三农”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各级银监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信社的管理,壮大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农村信用社近几年来的发展中,逐渐代替了原农业银行的主导地位。机构网点已遍布农村的每一个乡镇,业务量快速增长。但是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的不足和管理水平的低下,以及历史包袱的沉重,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借助其它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有利时机,充分发展自己,大力组织存款,吸收农村闲散资金,逐步解决农村信用社长期资金不足的状况。农村信用社要以当前深化改革为契机,加强和完善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以解决农民贷款难为切入点,大力开办农户联保贷款以及其它贷款品种,完善信用社金融服务功能,强化竞争实力。

  三、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信用环境,为信用社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各项金融服务提供良好氛围。一是针对目前个人、企业普遍存在的信用观念淡薄、还款意识差、恶意逃废债和悬空信用社债务,致使农村信用社大量信贷资金形成风险,造成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严重制约了信用社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的实际,各职能部门要积极协助农村信用社改善环境。二是地方各级政府要放开眼光,正确处理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着眼全局,努力为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安全运作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三要建立农业贷款的保险制度,减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损失。四是司法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信用社也是企业的观念,以经济发展的大局为重,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客观公正处理信用社与企业的债权债务问题,为农信社提供金融服务以支持“三农”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