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在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中的成绩不可低估、作用不可替代、功能不可缺失,那么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加大对三农投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必须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不能停滞,更不能消失;而相当多的农村信用社因大量问题和困难缠身而难以为继。如何找到一条杀出重围、谋求生存发展之路,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新的历史课题。
2003年8月,江西被列入首批改革试点省份后,我作为省联社首任党委书记、理事长,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银监会的指导下,参与组织了江西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全过程。改革四年多来,我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经济金融工作研究的经验体会,从解决制约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在科学管理理念指导下,把求真务实的产权改革、系统的管理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紧密结合起来,带领全省农村信用社大力践行“推进规范化、提升竞争力、做出新贡献”三大历史使命,在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管理体制、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流程再造、机制建设、企业文化、企业党建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和实践,探索解决农信社改革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难题。
问题一: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在财务无法重组、债务没有彻底清算的前提下,在农村信用社存在种种现实问题和干部、员工以及事实上都无法打散重来的情况下,如何有实质性的推进?如何在先天不足而又后天不良的环境下,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解决方案:探索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之路,把农村信用社改革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本质要求的现代银行企业,市场化、股份制应该成为农村信用社坚定不移的方向。
面对县市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中因历史包袱未彻底清算、产权制度存在先天不足等导致普遍存在产权明晰难、委托代理机制建立难等难题和困惑,在广泛研究国内外成功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从农村信用社实际出发,我们提出县级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法人治理不能从狭义上去片面理解从而照搬照抄某些专家或书本上早己不合时宜的所谓的固定治理模式,导致“形似”而“神不似”,而是要积极借鉴国内外现代企业有效的、复杂的、多样化的法人治理形态。
从广义法人治理机制上去科学理解企业法人治理问题,从而真正把握建立治理机制的本质要求:不仅仅是形成一种制衡关系,更重要的是能实现科学决策;不仅仅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追求股东、客户、企业员工、社区等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
法人治理机制千差万别,只要能确保科学决策、高效执行和有效管控风险就是好的治理机制,也才能最终实现股东的利益。因此,要十分重视、因地制宜地实施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的建设。在改革中,要广义地理解银行机构资本的含义,十分重视信用资源对于银行企业的意义,充分发挥各类资本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从而主动借助资本市场去实现银行机构的资本增值,加快股份制改造,化解历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