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入政策的放宽,使得当前出现了多种农村金融机构,这对于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竞争环境有什么影响?也许说得比较重,但我觉得,农村信用社生存环境不好、整体竞争能力不够,甚至有些农村信用社的竞争能力还比较差。”
何广文,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虽然他在最近召开的一次论坛上发言主题为“三农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创新”,然而,在何广文的发问和发言中,尖锐的思想矛头直指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挑战。
竞争环境:百舸争流
何广文指出,当前,在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已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按何广文的统计归类,类似于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样驻扎在农村的正规金融已达11种。例如,担保保险、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同时,非正规金融机构,例如企业个人互借、个人放贷、当铺以及小额贷款组织等,种类也已达7类。也就是说,“显现”的和“潜藏”的竞争对手从机构形式上就有16种之多。 随着国家对农村金融准入制度的放宽,“潜藏”的竞争力随时都可能晋升到“显现”的行列。
“他们(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信社,就目前来说,还不构成竞争力。” 一些人作出如此判断是果断还是轻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优势与当年已然是今非昔比,其地位亦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农信社在今日百舸争流的农村金融市场是否、能否依旧“独揽众山小”?着实是值得农信社人们认真思量的问题。
竞争对手:不可小觑
随着“三农”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进,“创新”在农村金融制度建设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在“创新”的呼声中相继浮现。
面对诸多的新生农村金融实体,农信社该给予这些竞争对手一个怎样的竞争能力定位?是相信“姜还是老的辣”?还是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与新起的农村金融机构相比,农信社在农村有着相对稳固的信贷基础,有着与农户们共同摸爬滚打而建立起的感情。而与农信社相比,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所没有的,还包括沉重的历史包袱,一切都是新鲜的观点和思想、新鲜的体制和假设。如此一来,身处同样的竞争环境、面对同样的竞争客户群,二者相权,谁争锋?
市场竞争中,并不讲求“论资排辈”。因此,当前的农信社也在积极追求着“创新”。例如,像何广文总结的,在业务创新方面,农信社有小额信用贷款。然而,何广文同时也指出,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更是带着“创新”二字相继出炉的,他们都是农村金融机构在“组织制度创新”过程中的产物。
“农信社激烈的竞争局面一定会到来!”仅此一个论断,何广文重复了两遍。何广文在不断地提醒着农信社——当前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实力已是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