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的种类日益丰富,人们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也日益提高,没有商标的产品几乎在大市场中无法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在市场经济中处于更有利的竞争地位,各种专业合作社的产品也不再是简单的一买一卖,而是更注重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甚至售后服务等。合作社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合作社拥有了自己的商标:带有国家认证的绿色、无公害、有机产品,中国著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地理标志等等,都成了合作社打开市场的“金钥匙”,合作社依靠打造品牌,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扩大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了合作社的实力,也带动了更多农民致富。
“一个好的品牌的经营胜过普通产品的无数次推销”,基于此,本报特辟“品牌故事”栏目,推出一系列合作社依靠品牌经营做大、做强的故事。
“他双脚站在一个甘蓝球上一蹲一起,用一只脚向一个甘蓝狠狠地踩了几脚……那甘蓝球没有散叶,没有裂球,更没有踩扁……”这是 2002年12月河南南阳市新野县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洪定在香港一市场上的“表演”,原来,他在推销合作社的 “宛绿”牌必久甘蓝。“表演”完的第2天,刘红定与我国驻港部队签订了供货合同,必久甘蓝进入了香港,又通过香港转销到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到刘洪定推销“宛绿”,很多媒体都会描述这段故事。如今新野县已经发展必久甘蓝8万多亩。现在“宛绿”甘蓝已经飞出新野,先后在河南扶沟、唐河、邓州,湖北襄樊、嘉鱼等地扎了根,上述15个必久甘蓝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6万亩,目前,必久甘蓝在全国的种植面积已达14万亩,占全国甘蓝面积的6%。
“宛绿”是新野县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品牌,除了必久甘蓝还有日本菜花、美国西芹、韩国夏季大白菜等一些蔬菜。就是这样一个“明星”一样的品牌让新野蔬菜专业合作社员的日子红火起来。自2008年2月份以来,“宛绿”甘蓝价格持续走高,外地菜商争相抢购,新野县城郊乡全乡2.4万种植户,户均存款在2万元的达8000多户。合作社年销售蔬菜近10万吨,实现产值10200万元,远销16个省市区,还出口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国家。
“宛绿”的“娘家”在荷兰
现在如果你到了新野,提起甘蓝、提起“宛绿”蔬菜,当地人都会翘起大拇指,消费者说: “这个蔬菜好啊!绿色、无公害,好吃!”菜农说:“我们全靠‘宛绿’致富奔小康了!”每到蔬菜上市的季节,在新野蔬菜合作的配送中心,大车、小车往外运着蔬菜,一片繁忙的景象。但是2000年的时候,在新野,没有“宛绿”,只有普通的甘蓝。新野的普通甘蓝是传统种植项目,但是品质差、易裂球、不耐贮存,2000年种植甘蓝的菜农赔得一塌糊涂。新野蔬菜合作社理事长刘洪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他到处走访、各地取经,经过研究他发现,合作社要想获得发展,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实行标准化的生产,这样才能真正摆脱农民的弱势地位。
机缘巧合,2001年刘洪定“认识了”荷兰必久甘蓝,他买了种子进行试种、反复实验,年底的时候终于种植成功。刘洪定发现必久甘蓝色泽绿,不仅口感好、营养丰富,而且成熟后不抽薹、不炸裂,货架期长,还耐储存,耐运输,能避开产品集中上市,属于“高产、优质、高效”品种,亩均产量高达1万多斤,亩均纯收益比国内其他同类产品高出1-2倍,发展前景好。一心想拥有合作社自己品牌的他,果断地以150万元的价格一次性买断了荷兰必久甘蓝品种在中国内地的总代理权,确立了主打必久甘蓝的发展战略。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当年合作社种植必久甘蓝4000多亩, 3000个种植户亩效益达4500元。
拿到了必久甘蓝独家代理的刘洪定更没有忘记申请商标这回事,2001年他想申请“新绿”为商标,意为新野的绿色蔬菜,但是这个商标已经有人注册过,于是就申请了“宛绿”,他说,这是代表南阳的绿色蔬菜,他还介绍说,商标图案中的黄色代表财富,黑色代表诚信,绿色叶子代表绿色、无公害的蔬菜。除了“宛绿”,合作社还注册了“豫绿”商标,意为河南的绿色蔬菜。如今“宛绿”和“豫绿”就像带来财富的“姊妹花”绽放在新野蔬菜合作社的基地里,为合作社带来滚滚财源。
好品牌意味着好价格
刘洪定精心经营着自己的商标,并小心保护着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他认为只有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才能做大,于是他就按照无公害和绿色产品打造品牌。2002年蔬菜专业合作社与美国陶氏益农、荷兰必久甘蓝种子公司联合投资420万元建起了“宛绿”无公害蔬菜示范园。2006年4月,合作社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8年合作社的5000亩荷兰必久甘蓝、胡萝卜、大葱产品获得A级绿色产品认证。
在新野蔬菜合作社,所有销往外地的蔬菜都被贴上了“宛绿”或者“豫绿”的标签,每个包装袋上都写有产品的产地,如果产品质量出了问题,直接就能找到种植该产品的种植户。随着科学化、规模化的种植,“宛绿”甘蓝带动了大量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2003年,新野县城郊乡花陂村徐云祥种植“宛绿”甘蓝2.2亩,收入8400元,吴延广种植5.5亩地收入2.8万元。下岗职工陈星端租了30亩地,依靠一季荷兰必久甘蓝收入10余万元。2007年,种植必久甘蓝的社员及农户每亩收入5000多元,比其它农民种植的甘蓝每亩增收2000多元。2008年,城郊乡新野县张营村“宛绿”甘蓝种植大户张云平一亩“宛绿”甘蓝收入6550元,而种传统甘蓝的地方,一亩收入往往不到300元。“宛绿”甘蓝的价格随市场的需求的扩大一路上扬。
在合作社社员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宛绿”已经在商务部获准了农产品进出口经营的资格。“宛绿”牌必久甘蓝2005年已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获准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并获得了首批外地蔬菜进京许可证,同年,“宛绿”牌商标被认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2006年“宛绿”牌荷兰必久甘蓝被授予“河南省名牌农产品”,2008年2月,农业部公布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一共有100种,全国有8个合作经济组织的产品上了榜, “宛绿”牌必久甘蓝榜上有名。
甘蓝种到国外去
2008年4月初,合作社来了一个外国客人,俄罗斯沙木耳州的集体农庄庄园主谢柯瓦尼 ·阿里契夫先生慕名来蔬菜专业合作社考察,他购回了“宛绿”甘蓝种子365万粒,并与刘洪定合作租下了 750亩地。随后,刘洪定带领3名技术员来到阿里契夫的集体农庄,指导他们进行育苗、移栽、大田管理,种植成功后的“宛绿”甘蓝长势喜人,没等上市便签下了300万公斤的销售订单,使一亩“宛绿”甘蓝的亩效益比过去增收了2.5倍。阿里契夫又与刘洪定预约订购了明年4月要种植750亩的“宛绿”甘蓝种子。针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土地肥沃、适宜蔬菜种植、甘蓝市场需求旺的优势,从2004年开始,为了扩大合作社品牌的影响力,刘洪定就与俄罗斯进行了必久甘蓝种植的合作,每年4月份他都要去俄罗斯进行种植方面的指导,10月份再去进行收获技术的指导。
正因为有了自己的品牌,新野县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蒸蒸日上。成立于1997年4月26日,现有社员532户,股金120万元,省级无公害基地面积1万亩,技术人员40人,服务农户2.8万多户,建有占地面积140亩的蔬菜示范园区2个,占地4000平方米,集办公、培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场所1座,建有自己的网站,配备有电脑、信息网络、农残检测、产后加工和产品整理等设施,资产规模已达1200万元。社员年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比社外菜农高1倍,比粮农高2-4倍。2003年,新野县蔬菜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50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先进单位。
身为理事长的刘洪定非常清楚品牌的意义,他觉得,只有品牌打响了,产品也就不愁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