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三阳供销合作社成立于1950年8月,经过一代代供销社人默默无闻的艰苦奋斗,经历了疾风骤雨式的改革、改制洗礼,如今呈现出一派健康发展的气势。为了进一步增强供销社实力,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三阳供销社根据传统的蚕茧收购业务优势,于2006年组织茧农自愿入社创办了三阳益农蚕桑专业合作社。
火爆的收茧现场
初次见到三阳益农蚕桑专业合作社社长陆秀高的时候,合作社正完成中秋时节的蚕茧收购工作。陆社长告诉记者,收购蚕茧的那两个早晨,茧农们5点就来到了合作社的收茧点排队等候。长长的队伍从门口沿着河岸一直排到了路口,足足有300多米,场面热闹得连陆社长都不得不早早地开门开始收茧工作。
陆秀高向记者介绍:“收茧工作只有短短的两天,但对于所有茧农和我们来说都是分秒必争啊!”原来这收茧工作可是大有学问。合作社首先集体购买小黑点大小的蚕种,放入共育室孵育。八九天之后,等到蚕长到麦虫大小时就分发到社员家里,由社员统一大小、统一时间开始共同养殖,这样使得合作社收蚕茧时间就能保证集中在两天内完成。
收茧的时间不能早也不能晚,若早了,吐丝量没有达到最大,蚕茧重量就会轻;若晚了,蛹化为蝶,破茧而出,这样蚕茧就只能作废了。于是准确计算收茧时间,确保蚕茧质量和茧农利益,就成了合作社的工作重心。由于合作社技术指导到位,茧农们就能在统一时间进行收茧,于是便出现了上面火爆的收茧场景。
灼热激情一心为农
对于茧农来说,把蚕茧成功卖出就等于完成了工作,但对于合作社社长和工作人员来说,更辛苦的事儿还在后头。蚕茧收来后,必须及时进行烘茧工作,2000多担蚕茧必须在几天内烘完。烘茧分为几个过程,头烘保持温度在110至120摄氏度,先烘烤2小时左右,二烘把温度控制在80摄氏度烘制3小时,彻底将蚕蛹烘死,防止成蝶。平时一间烘炉一般放60担左右,但为了抢抓时间,减少损失,益农合作社在最忙碌的时候一次放100担。此外,烘茧期间必须随时进行蚕茧翻转,保证受热均匀,确保丝质。这样的工作就意味着工作人员不得不连续不间断工作,直至烘茧工作完成,最后装车送往丝织品厂。
三阳益农蚕桑专业合作社一年有4期收茧,一春、二春、中秋、晚秋。10月底正是他们这一年最后一次收茧。从合作社成立以来,已带动了周边1650多户。最初收茧站一年只能收蚕茧200担左右,在供销社的指导、扶持下,蚕桑面积不断扩大, 目前三阳地区蚕桑面积发展到了4000多亩,每年收购鲜茧6500担左右,创利40多万元,返利8000多元。市场情况好时,及时地提高收购价,在市场低迷时,尤其今年整个国际经济下滑,不景气时,合作社依旧以保护价收购蚕茧,确保茧农的利益。
“老黄牛”合作社社长
进入烘茧车间,记者眼前是一片空旷、洁净的景象,库房里上千个茧筐整整齐齐地摞放在了一起,烘茧盘更是洗得干干净净,摆放在了架子上。眼前这洁净的环境都是益农蚕桑合作社社长、三阳供销社主任陆秀高一个人利用空闲时间完成的,社员都亲切地称他们的社长为“老黄牛”。
陆秀高是一名转业军人,在基层供销社一干就是20多年,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养蚕期间,他几乎每天都要骑自行车穿梭于蚕农家中或田间地头,为蚕农指导养蚕的方法和用药的技术。他还向蚕农公开自己的电话号码,只要蚕农一打电话,他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蚕农家中,商量讨论蚕病的治疗方案。中秋收茧工作时,他不小心从架子上摔了下来,整个胳膊都摔伤,但仍然坚持在工作的岗位上。特别在烘茧期间,他24小时基本不离车间,每天晚上只能在后半夜眯一小会。当每期蚕茧收烘结束,陆秀高的嗓子嘶哑了,眼睛熬红了,但看到蚕农数着厚厚的蚕款露出笑脸时,他就把自己所有的劳累、辛苦都忘记了,只觉得踏实与幸福。
每个收蚕时节,益农蚕桑合作社的收茧量都相当的不错。即使与蚕桑面积大、工作人员多的企业相比,益农也毫不逊色,它的收茧量能高出对方上千担,因为老百姓信赖有这样一位社长的合作社。正如合作社的名字一般,“益农”,为农民谋福,是合作社所有人员的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