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10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穿”越30年:服装变化折射时代变迁

张旭 汝涛

  改革开放30年,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无不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对精神需要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样表现在人民的爱美心理上。这种爱美又直接地体现在人民的穿衣上。30年来服装的变化,也正印证改革开放30年人民生活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

  10月19日,在北京丰台区大红门新世纪服装商贸城内,举办了商户和职工们创作的主题为《年代》的行为艺术展示。上世纪70年代的绿军装、中山装、工装,80年代的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90年代的文化衫、校服……

  直至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时尚服装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红心T恤……这些代表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典服饰重新出现在市民的视野中,这家商贸城的职工们身穿代表不同年代的“时髦衣服”,进行了“‘穿’越30年”行为艺术展示。

  在新世纪服装商贸城商场内,一个改革开放30年服装变迁展览与行为艺术展示同时进行。人们在商场的橱窗内看到:布票、海魂衫、皮尔·卡丹……一系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社会流行用语首先映入眼帘。在橱窗外,身穿各个年代“标志性服装”的模特,分别代表着工人、市民和学生等不同身份的人群。

  其中,一个代表上世纪70年代工人形象的男士身穿一身蓝色工作服,推着一辆老式“永久牌”自行车,展示着当年的“流行风尚”;一个小伙子身穿海魂衫、戴着蛤蟆镜,手弹吉他,边走边唱,这是上世纪80年代时尚潮流青年的形象再现。

  “‘穿’越30年”行为艺术展示不仅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而且引起了许多市民的共鸣。许多观众看了不同年代的服装展示,感慨万千,他们说,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变化太大了。

  “30年前,我们的穿着款式单一,而且布料单一,常常是‘一件衣服四季穿’。”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从事服装生意的江华说,“今天,我们的穿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不但布料五颜六色,而且款式新颖。” 

  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吴女士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我们小时候非常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家里才会给孩子做新衣服,平时穿的基本上都是两个姐姐穿过的旧衣服。” 

  “小时候,离过年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妈妈就买来小花布,自己裁剪,为孩子们准备过年的新衣服。” 吴女士说,“妈妈每天晚上踩缝纫机直到深夜。第二天我们一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自己的新衣服做成什么样子了。” 

  吴女士的感受只是同时代许多中国人心路历程的一个缩影。

  1979年春天,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应邀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一场服装表演。台上衣着的多姿多彩与台下的一片“灰、黑、蓝”形成了鲜明对比。27年后的2006年,中国设计师谢锋带着他的服装品牌成功登陆巴黎时装周,成为中国设计师进军国际时装界的一个标志。

  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一个物品愈发丰富、色彩日益斑斓的时代,中国人对于时装的理解已不再局限于皮尔·卡丹等国外品牌,时尚潮流中“喇叭裤”“蝙蝠衫”等让人记得住的热点服装名词也已成为历史的印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燕京认为,服装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民俗、伦理、社会风尚、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变化,反映着民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审美意趣以及对时尚的不同理解和追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对于服装的观念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大红门新世纪服装商贸城总经理薄成书说,“人们穿衣中的条条框框早已被时尚消费观念所取代,对于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我们来说,这些年自己衣装上每一种款式的变化都留下了时代的年轮。” 

  北京在4年前开始计划建设时尚之都,每年有关服装与时尚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正在参加2008北京大红门国际服装节的薄成书说,这是一个帮助人们实现“美丽梦想”的时代。

  作为大红门国际服装节“时尚嘉年华”活动之一“‘穿’越30年”行为艺术展示的主要策划人,薄成书希望通过回顾人们穿着的变化,展示改革开放30年的时代变迁和发展成就,“因为服装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变,也是社会政治与文化在人们身上最直接、最直观的体现。”

  (《新华网》)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