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这种现象的另一方面则是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引起争议。如今这股强劲的“山寨”之风已经从数码行业刮向了肥料消费领域。许许多多的小作坊企业仿名牌榜大款,在名称或概念或包装上等给农民朋友造成直觉上的混乱。如二铵标为“美二铵”“***富”“***丰”等等。“山寨”肥料产品在利用其低价优势打动消费者和冲击行业市场的同时,其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也受到了诟病。业内人士呼吁,应该对“山寨”肥料产品加强市场监管,引导其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目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山寨”肥料产品已经悄然被人们接受。尽管“山寨”肥料质量和售后服务比不上品牌肥料,但它也有不少好处,比如价格便宜。面对市场上形形色色的各种肥料,农民已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哪个是好,哪个是坏,在他们眼中,同样的养分,会收到同样的庄稼产量,而价格此时无疑就成为决定购买权的杠杆因素。“山寨”现象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受冲击最大的是大厂家大企业,给国内一些品牌肥料造成了很大影响。
这些产品的出现无疑会加快行业市场洗牌,正规厂商在‘山寨’肥料的压力下,不仅要把价格做低,还要把质量、服务和品牌做得更好,这样才能撑下去,而能够撑下来也将成为真正可以持久的知名品牌。”
有专家认为,“山寨”肥料产品的热销不是偶然的。“山寨”肥料产品的生产者、销售商、设计人员很懂市场,他们很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心理。他们推出的产品特点,比如外观新颖花哨、功能全、价格便宜等,正是很多消费者需要的。品牌厂商应该吸收“山寨”现象的可取之处。
不过,对“山寨”产品是该封杀,还是宽容,仍然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反对者认为,质量低劣的“山寨”产品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侵害,同时,“山寨”产品还扰乱了肥料市场,对市场正常发展非常不利。而有的观点则认为,“山寨”产品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和销售链,想彻底封杀是非常难的,应当对一些有能力的企业进行合理的扶持,使其走上正路,对没有能力的企业坚决取缔。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山寨”产品的出现给市场规范和行业监管带来一定麻烦,但它也符合一些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在“山寨”现象背后,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如果一棍子打死,将引发诸多经济、社会问题。因此,一方面应加强“山寨”产品的管理,严防违法“山寨”产品,另一方面也可考虑让“山寨”产品接受市场竞争,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