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打造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投融资平台

□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 张建刚

  河南要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进一步强化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河南省农信社具有较好的网点及地缘优势,近年来各项业务发展较快。截至2008年7月末,各项存款余额达2694.9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891.92亿元,资产规模位居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第六位。

  农信社要利用好现有资源,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做特做优,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面向县域、面向中小企业、面向社区,调整发展方式,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更好地适应城乡统筹发展,适应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适应县域经济战略调整,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综合改革。

  拓宽服务对象和领域

  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是党的十七大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进一步提出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自身要求城乡之间必须相互联系,一二三产业必须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分割。区域内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城乡之间、系统内外实现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

  农信社要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必须转变就“三农”讲“三农”,以及“小三农”、“小农业”观念。要在坚持服务“三农”宗旨不变、目标不动摇的前提下,树立城乡统筹、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观念,按照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原则、市场化价值取向原则、盈利性原则、分散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原则,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要开放服务对象和领域,面向县域经济,支持各地按照自身的禀赋条件走不同的发展道路,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农民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支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支持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建设和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面向中小企业,加强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小额融资服务;面向社区,积极提供居民消费贷款和家庭理财以及其他相关金融服务。

  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目标就是确立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却不能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只能使农民适应半自然的小商品经济,而不能使农民适应国际国内连为一体的现代市场经济。正因如此, 80年代山东率先组织了“农村商品经济大合唱”,到90年代逐步演变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农业产业化就是用管理工业的办法经营和管理农业,把农业生产当作农业产业链的第一环节或车间,使农户分散的生产及其产品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过程中,资金始终是紧缺的。农信社要有效配置好金融资源,客观上要求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发挥与农村经济共生共赢的优势,把信贷支持的重点转移到农业产业化上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强与政府、财政、农业部门以及涉农科研院所的沟通协调,研究探索农业产业化资金需求与农信社资金供给的对接机制,探索农信社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业务合作模式,建立农业产业化贷款基金,高起点、高标准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要着力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的挖掘和培育工作,因地制宜,坚持市场化运作,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形成农信社扶持的农业产业化支柱项目和项目群。要积极探索向农业产业化项目公司提供包括社团贷款、客户管理、投资银行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支持龙头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县域经济增长是农村金融资源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也是农村金融资源总量累积和功能累积的动力源泉。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地方,“三农”问题就解决得好一些。搞活县域经济,既是农信社肩负的重要职责,又是农信社自身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一个时期,农信社要把握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机遇,大力支持县域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增长提供金融支持。

  农信社要放弃以项目大小论风险程度的错误认识,大项目并不意味着风险就大,小项目也有风险,风险大小不是由项目大小决定的。控制风险是一个管理过程,关键是人的因素。农信社要适应信贷结构调整的要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库建设、风险控制和市场营销,提高对大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要加强县域银、政、企合作,加强与政府投融资公司的合作,充分利用财政手段,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风险的规避、转移和有效弥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政府土地储备所需资金,农信社都可以适当的方式予以支持。地方财政履行对土地的征用、储备、开发等公共性支出,土地升值后,向社会挂牌交易,完成政府财政职能,是能够保证资金安全的,也能够保证农信社可持续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

  农村经济市场化就是要发挥市场在农村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必须改变传统的金融服务被动供给模式,适应农村经济微观主体活动目标、方式的多样化趋势,适应农村市场规模扩张、分工和交换的需要,以市场化为导向,主动追随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促进农村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

  农信社服务创新需要体制机制保障。要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加快农信社市场化改造步伐,以市场化手段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资产包袱和财务包袱,加快推进组织创新。就河南省农信社的情况来讲,应按照“政府推动,县级为本;市场主导,开放引资;多策并举,规范运作;改制先行,分步整合”的原则和步骤,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在实现良性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