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为农服务的贴心账

本报记者 王 琥

>>小店名片 

  店名: 河南省林州市合涧镇豆村综合服务社 

  店长: 侯如生

  河南省林州市合涧镇豆村的群众去县城赶集,买东西回来经过豆村综合服务社店面时,常会加快脚步匆匆经过,有些人还要将买的物品捂得严严实实,生怕别人看到。村里群众说,老侯他们平时一心一意为村里群众办事,要是让人看到自己在老侯他们服务社以外的地方买了东西,心里就会觉得对不住老侯他们,对不住供销社。于是,便出现了上面有意思的情景。而群众口中的老侯,就是供销社的老职工,豆村综合服务社主任侯如生。

  前不久的一个下午,记者来到了豆村综合服务社,不巧老侯不在,老侯的儿子侯林吉正在店里忙碌。侯林吉告诉记者,这个服务社以前是镇供销社的门市部,后来由父亲、自己以及同为供销社老职工的张福根三人共同经营。店面不是很大,还留着供销社的老柜台和货架,柜台前空地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商品。店面右边的套间是轧面条的地方,张福根正在紧张地和面轧面。这时进来一个买面条的村民,张福根给对方称好面条后,村民在屋里桌子上的一个本子上不知道写了点什么,就提着面条走了。带着好奇,记者翻开了这个本子。本子是小学生常用的那种写字本,本子上记录的是村里群众某年某日谁买了多少面条。张福根说,搞这个本子主要是为了方便村里群众,有时大家过来没带钱,只要在本子上签个名,方便时再过来还钱就可以了;也可以拿小麦来换面条,一斤小麦换八两面条。

  随行的林州市供销社同志告诉记者,老侯他们不仅有记录赊购面条的账,还有化肥、生活日用品等贴心账。在店面的柜台上,侯林吉给记者取出了厚厚一沓本子。侯林吉说,为了方便村里群众登记,根据豆村生产队的分组,一共准备了16个记录本。记者翻开了其中的一本,记录的是化肥购买情况,记录本的首页是该生产队村民的名单,之后就是该生产队具体到每个群众农忙时节赊购化肥的情况。

  记者带着顾虑问同行的市供销社同志,这么多的商品赊购给别人,钱最后能否收回来呢。大家笑着说,老侯他们已经这样做了十几年了,光这种本子不知道用了多少。现在村里化肥全部由服务社提供,服务社的信誉群众相信,群众的信誉服务社也相信。遇到农忙时节,老侯他们不仅赊给群众化肥,还经常把化肥一袋一袋扛送到田间地头。一个农忙时节下来,三个人的肩膀都要磨破几层皮。

  在为当地群众提供生活日用品、农资产品时,豆村综合服务社还提供建材、蔬菜等种商品。另外,他们还针对村里的红白喜事准备了一套锅碗瓢盆,谁家需要都是免费使用。林州市社办公室主任宋进章对记者说:“当地群众不管谁家有红白喜事,都离不开老侯他们服务社啊!”

  宋进章告诉记者,服务社忙完一年后,每当大年三十,老侯他们三个才会坐在一起,将每月700元的一年工资领出来。而全年经营盈利的钱则会积攒起来,作为来年服务社进一步发展的资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