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在经历了4天的喧嚣与热烈后,第五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在北京国贸中心展览大厅圆满落幕。本届茶博会继承了各类茶博览会的传统,继续上演着经济与文化联袂主演的大剧。本届茶博会上,产品展销、品牌推介、茶艺表演、专题论坛、观众参与等各项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和产地政府的积极参与。博览会虽已结束,但是留给我们的一些记忆却值得我们回味。
茶叶是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商品,受产地资源限制较大,既具有农产品营销的散、小特征,也具有自然资源的不可多得性特征。茶叶市场价值的提升和发掘,有赖于地方政府、原产地企业和流通企业的共同合作。在本届展会上,我们看到,在地方政府协调下,不少区域企业组团参展,政府与企业共同致力于打造原产地茶叶品牌,如陕西汉中、四川雅安、云南普洱、湖南益阳等。然而,在这些原产地品牌茶推介活动中,更多的声音来自政府,他们宣传“一个”原产地,推广多个企业。政府的行为无可厚非,他们为促进区域茶业繁荣作出了自己的努力。然而,在市场放开的环境中,我们更希望茶叶企业能尽快做大做强,顶替政府成为原产地品牌的代言人,只有这样,才能说明生产环节和生产企业走向了成熟。
茶业的终端消费,是行业发展的财富源泉。作为茶业领域的博览会,我们不仅希望能看到生产者的身影,也希望能看到消费者和流通者的身影。然而,非常遗憾,代表流通环节的参展企业明显偏少,我们仅仅发现了一家茶馆参展。我们呼吁茶馆和流通企业关注茶业展会,通过展会宣传自身品牌,扩大市场影响。
本届茶博会,从纯粹的装饰来看,福建和云南的企业展位一般装饰豪华,而其他省份的企业展位则略显朴素。然而,整体来看,观众的热情似乎没有受到展位装饰程度的影响,江西绿茶、湖南黑茶的展位也深受观众喜爱。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相对于我国大陆的传统产品,来自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和我国台湾的茶叶似有异军突起之势。印度贸易局的参展,为印度红茶登录中国市场提供了便利,标志着印度政府在中国推广红茶的决心。斯里兰卡和我国台湾的茶业企业也报团参展,并且反响热烈。
除了传统的茶业企业外,花草茶、大麦茶、麦芽茶等这些传统茶叶的远亲紧邻,也对茶概念和茶产业情有独钟,纷纷赶场凑热闹。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种新型花草茶瞄准“时尚”口感、小资情调和白领文化,获得了年轻观众的好评。据悉,这种新型花草茶将于近期上市,希望业内人士多关注其市场走向。与此类似,大麦茶、麦芽茶等类茶饮料,也有不错的市场反响。时尚、动感的包装和年轻的口味,正是多数传统茶叶品牌忽略的消费空间。将宣传重点从传统和历史中转移出来,融入时尚元素,对传统茶业企业而言是一种可供借鉴的品牌策略。
关注茶业发展的,不仅仅有传统的产业力量,也有风险投资、电子商务等相关新兴产业前来洽谈。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茶消费和茶文化在逐渐兴盛,已经引起大众投资领域的关注。在这样的时机下,茶业企业要积极走出产业,主动与外来力量接触,借助外来者实现企业的跳跃式发展。我们似乎已经听到了,茶业资本时代的脚步声。中国茶业经济的发展,注定要步其他发达行业的后尘,走入投资资本控制的时代。
在本届茶博会上,大家讨论比较多的话题就是标准化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区域品牌茶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标准化的过程,离不开标准化对企业行为的规范作用。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各类茶业一定都能实现标准化。事实是,在博览会刚刚结束后,云南普洱茶(白茶)就在北京发布了茶叶标准。
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已经圆满落幕,各地茶人在短暂的相聚后,又踏上了各自的征程。在这里,政府代表、企业和消费者曾经热烈交流。我们衷心祝愿茶人朋友,能将交流中的心得体会应用到日常工作中,促进个人事业和茶产业的同步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