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在包括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内的全国许多地方和部门如火如荼地开展。今天,我们发表回顾中棉工业公司发展壮大历程和探索改革发展经验的文章,目的在于通过一个总社出资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生产经营单一产品到多品种和多领域经营的典型事例,说明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我们的事业走向繁荣、兴旺发达的唯一正确道路。这个典型事例还说明,在供销合作社的传统经营领域里,只要锐意改革、不断进取,不断追踪和应用高新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同样可以开辟出新的经营天地,不断拓宽发展壮大的市场空间。实际上,不论是上个世纪70年代江苏省锦丰轧花厂利用地处江边滩头的地理优势,依靠做深加工产业大搞资源回收再生,创建了全国知名的“沙洲钢厂”;还是新世纪山东禹城第一油棉厂利用农业废弃物做原料建成国内首家低聚糖大型企业等,都说明供销合作社企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立足行业、服务农业,抓住机遇、奋力开拓,是能够大有作为的,是能够在不断做大做强自身的同时,为“三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的。
古人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两句古训除了告诫人们要处处节俭之外,还有强调了对于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粮食和棉花,生产不易、加工更难,值得倍加珍重的正确理念。
在我国,棉花是仅次于粮食的大宗农产品。建国后,供销合作社受国家委托担当起棉花收购、加工、经营任务。棉花加工工业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棉花产量屡创历史新高,棉花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有很大提升,棉花加工机械产品进入国际棉业主流市场,棉花加工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备受业内外人士广泛关注。作为棉花加工行业的“龙头老大”,中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提出极富创新精神的经营理念:“让棉花创造更多价值”,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层的普遍赞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棉花产业又登上新台阶,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个值得注意的产业发展动向是,棉花的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和有关主管部门,共同期盼一个中国特色棉花加工工业体系诞生。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适应形势需要,抓住机遇,做深做强做大棉花加工产业,并从中探索供销合作社企业的发展路径。
历经几代人努力成绩令人鼓舞
棉花加工技术装备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半个世纪前,棉花加工靠简陋的皮辊轧花机单机手工操作,将棉纤维与棉籽分离,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轧花”。新中国成立初期,从三年经济恢复时期进入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了适应纺织工业发展棉田增加、棉花产量提高的需要,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决定并实施了棉花加工先进设备——毛刷式锯齿轧花机的试制和推广应用工程。新中国第一代棉机制造工人——天津棉机厂(邯郸金狮棉机公司前身)广大员工,克服了当时技术、设备和原材料供应等多方面困难,夜以继日努力奋斗,1955年7月1日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台“80片毛刷式锯齿轧花机”。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总社批准将新制造的锯齿轧花机定型为“5571”型,并在全国推广应用“5571”型锯齿轧花机替代陈旧的皮辊轧花机,提高了棉花加工产量和皮棉加工质量,实现了我国棉花加工产业的机械化。此项更新工程,被誉为我国棉花加工技术装备历史上“第一次飞跃”。
迈出合理利用资源的可喜步伐。为了缓解纤维性资源的严重短缺,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轧花厂,实施棉籽剥绒工艺的技术更新工程。国家有关部门同时决定,供销合作社系统棉机制造企业与纺织工业系统的机械制造企业配合,执行棉籽剥绒设备的制造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棉籽剥绒工艺更新。到1957年,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棉花加工企业生产短绒达38812吨,占全国棉短绒总产量的99.2%,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军工、轻工系统对棉短纤维的急迫需求。
另一方面,为了维护棉农的利益,满足棉农的食油需求,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从实际情况的需要和可能出发,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物料往返流向,于是,从制订区域性的规划入手,逐步建设在全国布局合理、区域性的棉籽油生产加工企业(车间)。到“七五”期末,全系统2400家棉花加工企业中,已有70%实现了轧花、剥绒、榨油的一条龙生产。这标志着供销合作社系统棉花加工企业立足自身基础,在合理利用棉花资源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改革开放,将棉花加工业推进到完善工业化体系的新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棉花产量大幅攀升,我国成为纺织工业大国。为了适应这种形势,总社棉麻局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适时制定了棉花加工业的技术改造规划。其要点是:我国棉花加工业要通过引进消化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走内部挖潜的道路,组织行业内的制造企业和科研单位,自主研制开发“棉花轧花新工艺和成套设备”。根据我国三大棉花产业带不同的气候、水土资源条件,成功开发121、120和100型的新工艺成套设备及机电一体化棉花加工成套设备。系列化新型成套设备的推广应用,改变了我国棉花加工30年一贯制的落后面貌,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为国内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西北内陆棉区建设和黄淮流域棉区、长江中下游流域棉区加工设备的技术改造,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91年11月,国务院将棉花轧花新工艺和成套设备的科技成果列为国家重点技术改造计划。以此为标志,我国棉花加工工业已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并已逐步进入完善提高的新阶段。实现了我国棉花加工行业的“第二次飞跃”。
联合起来扬长避短做强做大棉花工业企业
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企业联合,改革不断深化促进企业联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党中央“五号文件”精神指引下,供销合作社提出了“一个基础两条线”的发展方针。为完善棉花生产全程系列化服务,总社批准:由全国棉花机械行业的骨干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全系统第一家有限责任性质的企业——“中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棉工业公司)。
联合,使企业由分散型向集团化转化;联合,使企业产品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化;联合,使企业经营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化;联合,使企业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新世纪初,中棉工业公司被总社列为直属企业序列管理。10多年来,在总社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公司领导集体带领广大员工扬长避短,克服重重困难,奋力爬坡,已基本实现科、工、农、贸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并拥有了自己的五大产业群体,包括机械制造产业、棉花产业化经营产业、生物工程科技产业、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平台和国际经贸产业群。
中棉工业公司组建10年多来,在实施立足行业,为行业服务的战略中经营效益不断增长,做强做大自己。公司年度销售收入和实现净利润分别是“十五”期初的4倍和13倍,公司合并总资产已在“十五”期初的基础上增长5倍以上。中棉工业公司引领棉花加工行业的技术进步,支撑着每年农业总产值中500—600亿元棉花生产总产值的实现,为棉花加工和流通的增值服务。据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指数报告统计,到上世纪末,全国棉花年加工产值57亿元,新世纪初达到63亿元。同时,棉花企业还通过上缴税金,成为棉产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深加工产业
依托自主创新求发展。中棉工业公司上世纪开发的“棉花轧花新工艺成套设备”,列入国家重点技改项目,改变了我国棉花加工工业的落后面貌。新世纪初研制成功并已投入使用的智能型大型成套设备、高科技长绒棉成套加工设备和机采棉清理加工成套设备,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联合为我国棉花生产实现从手工采摘向机械化采摘的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与国家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相配套,中棉工业公司自主研制开发了400型国际通用大型棉花打包系统、棉包输送系统、棉包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新型棉花包装材料,这些新产品先后应用到改革项目中,实现了棉花打包自动化、输送机械化和管理信息化。通过做深加工产业,我国棉花加工行业登上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台阶。
依托高新技术,为“新网工程”建设服务。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立企业为主、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新形势下,中棉工业公司新的发展战略重点更加明确,这就是:发挥机械制造业的产业优势,构建国内轻泡物资压缩打包设备的生产基地;自主开发生物发电绿色燃料系列打包设备和再生资源压缩打包的系列产品。新产品投入到“国信”、“国电”及再生回收行业应用,取得到可喜效果;将农村秸秆及废弃物变成生物发电绿色燃料的“香饽饽”,促进废弃物料的转化,为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目前,中棉工业公司的机械制造产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就是依靠科技创新,建设“自主创新、开发研究、制造、试验、检测”和适应市场要求的完整的技术服务体系。从单纯的棉花机械产品制造,发展成为服务农业生产、为供销合作社事业发展服务的新型机械制造产业群体,在推进“新网工程”建设进程中,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依靠科技进步,做深加工产业、延伸棉产业加工链。50多年前的棉花加工,仅是将棉纤维与棉籽分离的“轧花”,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合理、充分地利用资源,已成为中国棉花加工业的特色。中棉工业公司的一项科研成果——“一种棉籽的处理方法”——液、液、固三相萃取棉籽脱酚新技术,是利用废弃的棉籽饼粕制取脱酚棉籽蛋白,可生产出优质饲料添加剂,荣获国家发明专利。这对于发展畜牧业和高效养殖业、节约粮食和土地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棉工业公司与清华紫光(集团)公司组建了“中棉紫光生物科技公司”,承担这一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工程,延伸了棉产业加工链,提高棉副产品附加值,创造不消耗粮食的新蛋白源,自觉肩负起利国、利民、利“三农”的重要使命。截至目前,以在全国推广21条棉籽可利用的生产线,生产能力达80万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但这仅占全国棉籽可供原料总量的10%左右,市场潜力巨大。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要逐步“由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中棉工业公司的生物工程基地——中棉紫光公司为引领棉籽“精、深、细”加工方向,正分别与清华大学、中国农大和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建立合作关系,在联合试验室进行更高附加值新产品的研究和试验,向棉籽生物工程开发的深度拓展。目前,正在研究开发的有药媒、低聚糖和醋酸等一批高附加值新产品,中试成果棉籽低聚糖已通过了美国FDA认证。棉副产品生物工程开拓是中棉工业公司做深棉花加工产业的又一个核心产业,开辟了棉籽饼粕利用的新天地,为实现棉花加工的节能减排,构建节约型棉花加工生产链奠定了基础。
总社领导在考察中棉工业公司时曾这样评价:“中棉工业公司重视提高科技含量,在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实行产权多元化、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以说公司有基础,也有后劲”。总社领导还指出:“小平同志讲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企业一定要有这样的精神,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才能吸引人才,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中棉工业公司有较强的团队精神,这样的精神面貌让我们高兴。”
走出去,开拓国际经贸天地更广阔
在总社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中棉工业公司通过多方沟通和交流,推动了棉机行业中的知名企业南通棉机公司和邯郸金狮棉机公司的加盟,大大增强了中棉工业公司的实力和机械制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了“棉机国家队”,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
多年来,中棉工业公司多次成功组织棉花机械产品和棉花工业工程项目出口到美洲、欧洲和非洲等25个产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仅与非洲产棉国家贸易额已达千万美元。中棉工业公司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棉花产业格局下,必须尽量扩大企业资源利用半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在京举办期间,中棉工业公司董事长与非洲产棉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界要员和企业家进行了充分交流。论坛结束后,中棉工业公司作为国内唯一涉棉企业参加了第一个落实具体项目的“西非中国经济日研讨会”。中棉工业公司提出的“让棉花创造更多价值”的创新理念,得到国际业内高层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西非中国经济日研讨会”后,中棉工业公司一次就与非洲主要产棉国家签订价值600万美元的棉机产品出口合同。这表明中棉工业公司已跻身世界棉花加工业的主流殿堂。
打造助农增收的利润“放大器”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领导同志在论述供销合作社基本任务时指出:供销合作社的基础在农村,供销合作事业是农民的事业,干供销合作事业不是为了赚大钱,而是为了维护和实现农民的利益。从事这样的事业,就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完全是正确的。全国各地供销合作社发展经验还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三农”要以经营实力作后盾,助农增收要有创造利润的能力。只有拥有经营实力和创利能力,助农增收、服务“三农”的宗旨才能落到实处。农副产品流通加工业是助农增收的重要实力基础,依托高科技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服务“三农”的重要利润源泉。中棉工业公司在河南扶沟、河北衡水和新疆阿克苏投资经营的棉花产业经营项目,就是棉花加工业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的战略举措。相信经过若干几年经营,必将取得预期效果。
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表明,通过做深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在流通加工中增值,使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更快更深地融合,才能更有效地沟通产供销关系,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而形成农业产业链上的种植支撑加工、工业反哺农业的产业格局,才能提高整个农业产业链特别是农业生产环节的比较效益,形成助农增收的利润源泉和长效机制,把服务“三农”真正做实做大做长久。这也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建设“新网工程”,特别是建设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的应有之义。
棉花加工业是棉花生产环节的继续和深化。通过先进技术装备的加工,棉花能够提高质量、提高使用价值,使产品增值并提高产品附加值。所以,做深加工产业是提高棉花产业效益的“扩大器”。中棉工业公司发展壮大之路,就是依靠扎扎实实做深加工产业,获得发展动力源泉之路;就是依托高新技术,在加工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之路;就是依托行业,不断开辟发展领域、向加工业的深度、广度和强度进军之路。中棉工业公司通过不断做深做强做大棉花加工产业,让棉花创造更多价值,进而为做强棉花产业,为服务“三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链接
中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棉工业公司)是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8家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股份制公司,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绝对控股企业。
中棉工业公司是中国棉花加工的龙头企业,是一个业务涉及棉花加工、棉副产品深加工成套设备的生产制造、棉花产业化经营、棉花贸易的企业集团。公司目前拥有北京中棉紫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通棉花机械有限公司、邯郸金狮棉机有限公司、北京中棉机械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扶沟中棉棉花产业化有限公司、安徽省皖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中棉工业棉花产业化有限公司、衡水中棉工业棉花产业化有限公司。公司产品、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国内外广大客户群中享有良好的声誉和形象。中棉工业公司还承担“国家棉花检验体制改革”的科技攻关项目,肩负起推动中国棉花加工工业进步的历史重任。
中棉工业公司自1996年成立以来,已走过10余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棉花及棉副产品深加工机械设备提供商,公司还正在大力发展棉副产品深加工及棉花贸易业务。
为了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增强企业实力,中棉工业公司先后于2002年和2005年年控股收购了南通棉花机械有限公司和邯郸棉机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中国知名的棉机设备制造企业,随着他们的加盟,增强了公司棉机业务核心竞争力。中棉工业公司的基本目标是充分发挥公司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和作用,嫁接、整合目前的资源,依靠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管理和资本优势,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客户为导向,为国内外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共同发展。
目前,中国棉花加工行业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加工行业正在经历第三次飞跃,在此过程中,公司正积极参与改革进程,承担了改革中6大项24个子项目的科技攻关工作,绝大部分已顺利完成。 中棉工业公司承诺:将为质检改革参与企业提供符合改革要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
“让棉花创造更多价值”是中棉工业公司不懈的追求,公司坚持“高瞻远瞩,技术领先,诚信服务,专业保障”的企业精神,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服务创新”为经营理念,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引领中国棉花加工工业的发展,服务于中国的棉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