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首席记者 阴剑锋)截至今年9月,贵州开磷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3亿元,与2000年的5亿元相比,相当于8年再造了10个开磷。“跳出传统模式、领跑循环经济的开磷模式值得推广。”10月10日,在京举行的开磷50华诞暨“开磷现象”研讨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这样表示。
贵州开磷集团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开阳磷矿,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磷矿石地下开采企业。近年来,开磷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在资源保护开发、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方面的探索取得明显成绩,而成为全国磷化工行业的焦点,被业界称为“开磷现象”。
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开磷集团注重保护磷矿资源,在全国磷矿企业中率先采用了充填法采矿,可提高矿石回采率10%~15%,延长矿山15 年的开采寿命。同时为了保护矿区周边环境,开磷集团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成了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产1亿块高强度耐水磷石膏标砖生产线;还建起了尾矿渣制砖厂,使井下开采中的废矸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废渣对土地的占用,降低了环境污染。
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目前,开磷集团已发展成为集矿业与磷、煤化工、贸易物流、建材、物业服务等多产业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开磷集团2007年42.26亿元的销售收入中,矿业收入仅5.39亿元,占12.75%;而磷化工收入31.49亿元,占74.5%;煤化工、建材、物业等收入5.39亿 元,占12.75%。
开磷“负重攀越、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和“转化资源,创造效益”的经营理念,在资源保护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体制创新、机制搞活,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方面的探索取得明显成绩,再次成为全国磷化工行业令人瞩目的焦点。研讨会上,专家从开磷现象形态、开磷现象本质、开磷现象意义展开讨论,认为开磷在特殊发展境况下的企业精神值得肯定,成功经验更值得总结,“开磷现象”已不仅是中国磷化工行业的象征和骄傲,更是中国磷化工行业的一笔宝贵财富。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化工部部长顾秀莲发来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主任、原贵州省省长石秀诗,原化工部副部长林殷才等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化工报社、当代贵州杂志、中国磷肥工业协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