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韩国共参观了四种韩国农民的生产组织形式,梳理后发现:我们对韩国农民组织价值的认识不完全是他们本身,和他们组织相配套的那些机构组织对他们有重要影响,他们的存在和支撑,农民和市场才有了那样一种密切的联系,韩国的农业才变得和谐。
感受韩国的营农组合
营农组织是韩国政府提倡的一种组织形式,对出资和控股有严格的规定。比如:每个出资者的出资比例不能超过总资本的50%,不能形成某个人的绝对控股,保持组织高度的民主性。
韩国京畿道广州设施园艺营农组合是一个由10户农民组成的合作经营的实体,接待我们的是销售负责人李英基。他介绍说,该组织成立第二年就实行了生产和流通的分工。
他们的有机蔬菜比普通的价格高30%。他们的市场开拓思路很清晰,已经走到了品牌农业的阶段。到今天,资本金已经由最初的2亿韩元发展到5亿韩元(350万人民币),但从资本的积累速度来讲并不快,13年增加了1.5倍。他们挣得的利润,每季度10个股东讨论后分配一次。内部管理上,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是按成本结算。
这个营农组织的发展经常受到政府的资助。他们搞的是有机农业,实行了品牌销售,他们每年都要根据市场开发的需求,提出发展项目上报给政府,经常会受到政府的资助。
我问李英基:“组织的发展有什么局限?”他说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生产的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个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种合作形势不能像股份公司那样持续不断地投入,松散的组织结构限制了组织的不断发展。这种隐忧,当我晚上坐在旅馆里写当天的日记时,回想到早上看到的那些带虫眼的菜叶子,回想到我们看到的仅有的几个农民:一个晒得很黑的开小型运载机械运有机肥料的巴基斯坦人,一个年过四十的中国东北农民和他的妻子,却没看到韩国农民在干活,我也体会到一些了。看来如何协调各参股农民的投资愿望和发展积极性,是一个东方式文化背景的管理难题。
之后,李英基推荐我们参观了清环境生物农业研究所。这是一家由绿色协会成员农场和营农组织入股的,由李先生占有较多股份的生物企业,这个企业的成功运作表明韩国的农业专业化协会起到了连接市场和成员的实际作用。
项目合作组织是沟通政府与农户的桥梁
来韩国的第二天我们参观了骊州郡的一个叫TOPRICE的项目合作组织。TOPRICE是韩国政府实施的一项高品质大米工程,在各地都有,骊州郡是实施的比较成功的一个。
车窗外大雨如注,我们的中巴在TOPRICE负责人的带领下,来到了稻田。TOPRICE负责人是一位头发有些花白的四五十岁模样的韩国农民,职务类似我们村长。他告诉我们,TOPRICE由19位农户组成,每个农户的田里都插着标牌,要比较谁的水稻长势好,对卖出的产品,也要进行质量跟踪。他们种的大米就是打TOPRICE品牌,直接由农协定价,由农协办的大米加工厂收购。后来我们在农技推广中心了解到,这19户是他们报名参加,经审核合格后组织起来的一个项目组织,每年通过农技推广中心要给这个项目组织1亿韩币的补贴,提供种子化肥、病虫害防治、质量标准等技术服务。这是一种以项目为龙头的组织形式,农民各自对自己的生产负责,共同享受政府的补贴和技术指导。在这种形式下,农民不用为技术和市场发愁,只是单纯地种好地,就能享受到稳定的收益。在韩国,大米一斤要人民币12-13元,名牌的更贵。看来韩国农业的机制优势保障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韩国,政府规定农协是一个由农民入股、政府补贴经费运作的非营利性组织,但实际上农协都在经营,在赢利。只是赢利由农民个股东分享。我们看到的粮食加工厂大米生产设备是全部自动化的,价值22亿韩元,但还不算是很先进的,先进的要40亿韩元。他们的工厂设备加厂房仓库投资也有40亿韩元,投资全部来自农协,他们通过政府的低息贷款来收购农民的粮食,加工后按照农协指定的价格出售给超市。
感受李小姐的样板体验农场
我们参观还了南扬州的农业技术中心,技术中心农业振兴科农业体验组的组长李小姐,开着她的绿色大宇MATIZ带我们参观了他们帮助建立的样板体验农场。体验农场有点类似于我们的农家乐,但操作模式和农家乐不同。这个体验农场有公共大食堂、厨房,有宿舍、活动的课堂,有喂养的兔子和美丽的小溪,也有农作物。这里只有一对夫妇管理,我们去的时候,正有一队教会组织的20多个孩子住在那里活动,他们参加挖土豆、抓鱼,喂兔子等农业活动。
李小姐介绍说,他们是根据南扬州的农业发展战略,设计了体验农场的模式。南扬州离首尔很近,是首都居民周末休闲度假体验农村生活的理想之地,让居民既体验了农村的生活,又可以自愿为农场干了活。体验农场除了体验旅游的收入,还有农产品的收入。通常孩子和家长们体验完了,还要买一大堆自己劳动的农产品带回家。李小姐还告诉我们,他们帮助农户没有任何报酬。
种桃和养鸡的新型“联产”模式
在韩国的最后几天,我们参观了高丽参加工厂。中午赶去忠清北道的忠州去吃参鸡汤,参鸡汤店的主人是种桃的农场主郑老板,留着艺术家一样的长发辫子。
鸡汤店源于生态农业。种桃树要在底下养鸡,这样可以减少除草的次数,节省人力,这在劳力紧张的韩国是很重要的。开始养的鸡没想到去卖,买桃子的人来了就煮给他们吃,或者送给他们。渐渐开始有人专门来吃鸡,不好意思就顺便买些桃子。郑老板认为,种桃是根本,如果这些鸡不是养在桃园里,就没有人来吃了。
郑老板的朋友李老板是一个销售水果的公司的老板,是一个农民法人代表株式会社的公司老板,负责收购农户的桃子,和农户有着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大家互相体谅,价格共同协商,是一种非常和谐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比如:他们按照平均价格收购农民的桃子,把好的筛选出来卖好的价格,差的不能按成果销售的他们加工成果汁,解决果农的问题。
最后,郑老板开着他的小卡车把我们一行13个人从他农场的泥泞的小路送上大路,大家挥手告别。落日的余辉映照着路边盎然的树,碧绿稻田中的白鹭,很美的韩国乡村印在了大家的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