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向“三农”倾斜的惠农政策连连出台,减免了农业税,免收了农民的承包土地费用,而且对林地、种植业等还给予了一定的补贴。农民越来越富裕了,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村信用社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对当前大好形势,农村信用社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点多、面广、灵活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服务“三农”功能,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从信贷支持的政策上给予倾斜,通过加大信贷资金的投入,使更多的农民摆脱贫困,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伟大工程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强化科学发展观完善服务“三农”功能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判断事物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的发展过程中,也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判断和决策,完善服务“三农”功能。我社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产业兴县、项目富民、科学发展、三年翻番的总体规划,不断加大支农力度,仅2006-2008年期间就累计投放贷款282188万元,支持全县农业发展。
我社把支持阜蒙县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大工程”即:畜牧强县工程、棚菜生产工程、特色产业工程做为服务的重点内容,科学把关、科学匹配、科学运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2006-2008年期间,累计投放贷款123000万元,重点支持了全县35乡镇的12000余户农民发展畜牧业,提高了农民进行畜牧养殖的积极性,农民用科学方法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保证了在猪、羊、牛、鸡、驴等养殖业年出栏的数量,并且逐年增加,稳定了市场。畜牧业的有序发展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仅畜牧养殖业一项,便使农民人均收入每年增加1000-2000元。
2006-2008年期间,累计投放贷款3680万元,支持24个乡镇7200余户农民开展保护地建设,共建标准棚9252个,使建棚农户的收入明显增加,每年户均增收10000-15000元。
2006-2008年期间,累计投放贷款3000万元,积极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是投放贷款2000余万元支持十家子镇玛瑙加工业的发展,为将其打造为全国玛瑙第一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累计投放贷款500万元,支持以于寺、化石戈为重点乡镇的小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使阜新的小米畅销国内市场,上了国宴的餐桌。
科学引导使服务“三农”与风险防控有机结合
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发展的农村金融主体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惠农政策的实施,让农民真正体会党的关怀。要以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方法,探索服务“三农”与风险防控的新模式,找准服务“三农”与防范风险的切入点。
首先,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宗旨不能变,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
与此同时,在服务“三农”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做好信贷风险的防控,把支持“三农”的发展与防范信贷风险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农村经济受自然气候、动物防疫、市场供求等因素的影响很大,所以“三农”发展的项目、产品风险很大。
同时农民自身的风险也要防控。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要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在加强服务的同时引导农民选准项目、选好项目、选优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市场评估和论证,使之科学化、发展化、规范化,才能更有效地防控信贷风险的发生。所以说科学引导很关键,农村信用社要用科学的方法引导服务“三农”的理念,把服务“三农”同风险防控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信贷服务和县域经济发展有效对接
加强信贷服务就是要求信贷服务的政策、对象、条件、操作流程等公开化,使政策、制度透明,操作公开、公正、公平,让农民全面了解金融信贷的基本知识。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利契机,在扶持引进的项目上,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对那些国家给予支持的产业项目,在投资企业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符合信贷政策的信用社就要给予及时有效的信贷支持;对那些受到国家产业政策限制或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尽管是招商引资进来的和暂时盈利的,都不应该给予信贷支持,因为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那些项目不但不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甚至会使县域经济的长期发展受到制约,导致农村信用社无法实现“双赢”的信贷服务目标,更达不到信贷服务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