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播“信”者,于偏僻小县……
——国家级贫困县创建信用工程启示录
张占果 贺光

图为山西省河曲县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刘奋前。

  九曲黄河第一曲——山西河曲,素有“雄鸡一鸣响三省”的美称。但由于自然条件较差,河曲多年来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13万人口中,农民就有11万,“三农”发展任务艰巨。然而近七年来,河曲出现了惊人的变化。成千上万的农民开拓着新的创业历程,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仅仅309元,2007年,这个数字增长了7.4倍。

  河曲县农村信用联社持之以恒地创建信用工程,心无旁骛地发展小额信贷,以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为依靠,联手创建和维护“信用工程”,运用小额信用贷款,扶持农户发展生产和经营,走上了农民增收、信合发展、政府满意的农、信、政“三赢”之路。“河曲模式”成了山西省“三千三百惠农工程”三种富有特色的服务三农的模式之一。

  唱响服务“三农”之歌

  2001年,河曲信用联社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全联社7个信用社处于亏损状态,各项贷款余额22413万元,其中不良贷款就有8187万元,占比高达36.5%。2002年1月,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深入分析了农信社的发展环境。农村信用社的出路在哪里?必须坚持正确的市场定位,必须坚持服务“三农”的发展方向,否则,将永远走不出过往的恶性循环。营造出良好的信用环境,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贷,支持农民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这是农信社稳健发展的经营环境和经济基础。

  思路决定出路。河曲信用联社以准确的市场定位和经营方向,确立了“控大放小”的发展战略,并制定了一条“铁规”:基层信用社要坚持服务于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个体工商户,只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其它小额贷款,让农民讲信用,有资金,有产业,能致富。不准企业介入,不发放企业贷款。正确的经营方向使河曲县信用联社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2004年,该联社将历年的挂账亏损全部消化,并连续七年实现盈余,每年增幅达50%以上。 

  信用环境从信用社做起

  如何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摆在每个信用社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理事长刘奋前掷地有声地说:“没有不讲信用的农户,只有不讲信用的信用社干部。讲信用要先从信用社做起。”七年,这一句话成了全社的经营理念,而实践也证明,信用社和农户都讲信用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就能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

  为了打造出良好的信用环境,河曲农信联社从2002年开始创建信用村镇、评定信用户、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试点工作。仅半年时间,便在全县完成了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公示建档、评定发证工作。针对农户反映的贷款手续繁琐的问题,信用社建立了小额信用贷款“绿色通道”,借款人凭身份证、贷款证、个人名章“三见面”即可取得贷款。

  针对部分贷户不按时还本付息的问题,信用社在加强贷后管理的同时,对失信户实施“教育为先、公开曝光、降低等级、取消资格、诉讼法律”等措施,强化了对信用户的管理。同时严格信用户的年检,建立信用户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巩固信用户的质量。到2007年,该联社共创建省级信用乡镇3个,信用村174个,建立农户经济信用档案26870户,评定信用户25568户,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县的信用网络。

  信合跟着农民走

  “信用证是咱农民的办贷绿卡,信用社是新农村建设的金后盾”。结合当地情况的发展变化,河曲县信用联社不断拓宽贷款对象,拓展贷款用途,提高贷款额度,加大支农力度。实践证明:信用社用小贷款能拓展大市场,农民靠小贷款能致富。在支持家庭传统耕作和养殖户的基础上,该联社将服务对象逐渐扩大到农村多种经营户等与“三农”有关的其他人群。

  在河曲县,11万农民中有4.3万住在县城和城郊,近一半离开原籍进城经商打工。按照以前的做法,这部分人是信贷支持的“盲区”,对此,河曲信用联社及时作出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小额信贷紧紧跟上”的经营决策,对进城务工的农户提供服务。文笔镇坪泉村有782户外来户。对这些外来户,只要有固定住所,在原户籍地信用社出具“无拖欠贷款”证明,就可享受坪泉分社的信贷支持。2007年,联社又成立了移民新村信用社,为最大的移民村提供金融服务。

  河曲县信用联社根据县域的地理经济特点不断拓展信贷用途,确定了城区类信用社主攻商户,城郊类信用社种、养、加、运、商五业一起上的发展策略。这种小额贷款与信用工程、特色经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做法实现了政府、农民、信用社三方的满意。

  近年来,该联社不断提高贷款额度,加大支农力度。2002年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时,一般、较好、优秀贷款户的贷款限额分别为1000、3000、5000元。时至2007年,联社已将信用户由原来的三级细化为五级,贷款限额也分别提高到10000至50000元。

  河曲信用联社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2007年,该联社1614万元专项央行票据成功兑付,县一级统一法人顺利开业挂牌。今日,黄河岸畔的西口古渡边,高亢的旋律依然在传唱。但昔日“哥哥走西口,妹妹泪长流”的曲调中,传唱的已然是“信用证是咱农民的办贷绿卡,信用社是新农村建设的金后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