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知识分子的百年乡恋


  薛仙舟
  中国合作运动之大师
  薛仙舟(1877-1927),广东香山人。早年肄业于北洋大学法科,曾留学美、德,专攻经济学。回国后于复旦任教,宣传合作思想、培养合作人才,同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信用合作社。其毕生心血凝聚的《中国合作化方案》,成为中国合作运动史的经典文献。薛仙舟也被誉为“中国合作运动之大师”。
  晏阳初
  走出象牙塔 跨进泥巴墙
  晏阳初(1890-1990),四川巴中人。上世纪20年代,他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实验,以“除文盲、做新民”为宗旨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从50年代起在亚非拉等地区推行,他被称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1943年他与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等被授予“世界十大革命性伟人”。
  梁漱溟
  走南闯北的乡村建设先驱
  梁漱溟(1893-1988),广西桂林人。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新儒学的开山之人,也是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坚信:中国只能复兴“以农立国”的中华文明,知识精英只有转向受西方冲击最多的乡村,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乡村的工作搞好了,全国就会有一个坚强固定的基础,就可以建立一个进步的新中国。
  费孝通
  穷经皓首 志在富民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成为费孝通研述一生的大课题。他身体力行地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先后提出了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地区发展模式。
  邓子恢
  不跟风 不刮风 只唯实
  邓子恢,(1896-1972),福建龙岩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国共产党内著名的农运专家,长期从事农民运动。邓子恢的农业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农业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为毛泽东农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
  杜润生
  中国农村改革的推动者
  杜润生,1913年生,山西省太谷县人,中国共产党内资深的农村问题专家之一,建国以来长期参与中国农村问题的决策制定工作。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5年参与主持起草了著名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推广和巩固起到了巨大作用,是公认的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
  曹锦清
  记录中国农村的真实回音
  曹锦清,1949年生,浙江兰溪人,现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他曾用3个多月时间,走遍河南省10多个县乡村,写出颇具影响力的“三农”专著《黄河边的中国》。他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及农民合作问题都有自己的调研思考和独到分析。
  茅于轼
  经济学家的“小额贷款”梦
  茅于轼,1929年生于南京,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民间经济学者的重要代表。他一直有着让“穷人拥有自己银行”的梦想。早在10多年前,他就以私人资本的运作方式从事小额贷款扶贫工作。近年来,他也一直在进行农村扶贫试验。
  温铁军
  用双脚做学问的“普通调研员”
  温铁军,1951年生于北京,1983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兼乡村建设中心主任、中国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多年的专职研究和乡村建设实验使他逐渐成为我国“三农”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
  陈林
  开路难 行路更难
  陈林,1975年生,安徽六安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2005年挂职担任浙江省瑞安市副市长,在瑞安创建“三位一体”的农村合作协会,整合体制内外的涉农资源,广受外界关注,被誉为植根本土、博采众长、自成体系的青年学者,致力于乡村建设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何慧丽
  行动中的研究者
  何慧丽,1972年生,河南省三门峡人,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农业大学工作,后获北大社会学博士学位。2003年,她被选派到兰考挂职副县长。期间,她帮助农民建立经济合作社,进行新农村建设实践。她认为农村是最适合自己做学问的地方,她要做一个行动中的研究者。
  李昌平
  体验“三农” 事关信仰
  李昌平,1963年4月生于湖北省,获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0年3月,他向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上书,痛陈“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起高层关注,从而引发了湖北声势浩大的农村改革。如今,他在慈善组织香港乐施会担任项目负责人,从事农村扶贫工作,依然将自己的人生轨迹,与农民紧密结合。
  大学生热情报名当村官
  新“上山下乡”背后的青春
  从1995年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毕业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至今,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探索已进行了13年。曾几何时,大学生村官还被称为“现象”。如今已渐渐被各大媒体连续聚焦,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他们用知识与思想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一股清泉,带来了智力营养。他们被称为新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

  陈新宇(上)、冯志来(下)、杨木水

  “两个半”单干理论家

  1962年7月,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之后,全国上下猛烈批判“包产到户”为代表的“单干风”。基层的小人物,南北呼应,采取了犯颜直谏的方式,提倡和鼓吹包产到户。八届十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对浙江省委第一书记说:“你们浙江出了‘两个半’单干理论家,必须彻底批判!”毛泽东所说的“两个半”单干理论家指的就是瑞安县湖岭农技站技术员冯志来、新昌县专职办社干部陈新宇和嵊县农业局技术员杨木水。

  从这三个人向中央的“上书”和文章来看,冯志来和陈新宇的理论水平较高,杨木水的文章则以摆事实讲道理为主,因此他们被合称为“两个半”单干理论家。


  百年乡恋,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可贵的光荣传统!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精英与30年前、与百多年来那些农村改革的先驱们一道,成为中国农村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乡村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独特的。“三农”问题不是一个单纯、孤立的问题,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以及国内外环境密切相关。百年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热心“三农”的知识精英们,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理念、新思路,变成上层建筑的意志,来推动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和现代化进程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古至今一直都是知识分子恪守的信念。“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追求,使他们对农村建设的参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欲化农民,先农民化”,从上个世纪初开始,薛仙舟、晏阳初、梁漱溟、费孝通等有识之士,就从书斋和象牙塔中走出,到农村和农民中去,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变中国农村的落后状态,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历久弥新。

  新中国成立后,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邓子恢、杜润生等领导的中央农村工作部,到基层的知识分子,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广大农民争取更多的利益,浙江的“两个半”单干理论家、“永嘉三杰”,或仗义执言、为民请愿,或坚持真理、历经磨难,但始终不改初衷。

  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以杜润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去推行改变公社集体体制、实行家庭承包方面的决绝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中国农村改革使农村及整个中国社会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被称为三千年未见之大变局。

  在从农耕社会向工商社会的转型中,在世纪之交的农村改革进程中,以曹锦清、温铁军、茅于轼、李昌平、陈林、何慧丽等为主体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仍然怀着浓浓的乡恋,将知识分子“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追求传承、发扬。他们或直言上书为农民代言,或走乡入户,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开展农民合作实验。还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出现。这些热血沸腾的青年学子,以自己的知识和行动在农村大地上谱写着新的篇章。他们被人们称为新时期知识分子的“上山下乡”运动。这场运动对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当可期待!

  这里列出的,是一份不完整的名单,也不可能是一份完整的名单。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三农”问题和知识分子的乡村建设实践是一个常新不衰的课题。他们“在行动中的研究”不会停止,我们对他们的关注也会继续下去……


 

编者按

  200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回首、反思这场起始于农村大地的伟大变革,农业、农村、农民自然是最值得关注的焦点,然而,我们不应忘记,那些以实际行动躬耕基层、践行乡村建设的知识分子群体。

  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改革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是100多年来,几代中国人为争取主权、实现独立、走向国家现代化的不息探索和前赴后继伟大斗争中的一个环节;是终于取得光辉成就的一个阶段。在这100多年的探索、斗争中,中国知识分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显示出热爱国家、与人民共命运的高尚情怀;在这100多年的奋斗史中,中国知识分子虽然历经了“乡衰”,然而“乡恋”之情却薪火相传,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农村改革中的热情与贡献,正是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情系农民、心恋农村思想感情的延续。

  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同样为了铭记那些为中国农村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的知识分子,《中国合作经济》杂志第9期隆重推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百年乡恋”大型专题报道。报道汇集中国乡村建设史上三个不同阶段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是上世纪初从事乡村建设研究和运动的早期代表人物:薛仙舟、晏阳初、梁漱溟、费孝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倡导和推动“包干到户”等农村改革为主要特点的代表人物:邓子恢、杜润生、永嘉三杰、“两个半”单干理论家;新时期从事乡村建设实验和研究、探索、推动农村体制改革创新的代表人物:曹锦清、茅于轼、温铁军、陈林、何慧丽、李昌平,还有大学生村官群体。

  敬请关注《中国合作经济》杂志第9期,让我们共同回忆、共同分享,也共同反思“百年乡恋”背后的故事与内涵。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