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三鹿危机之下 谁来拯救奶农

□ 曾革楠

  受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影响,连日来,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等奶牛主产省区相继出现大量倒奶现象,奶农损失惨重,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农业部近日再次下发《关于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奶农合法利益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和畜牧兽医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计保护奶农合法利益,千方百计稳定奶业生产。

  在这场公共危机中,如果说各个“毒奶粉”生产厂家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的话,那么,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奶农与广大消费者是受害者。经农业部初步统计,仅9月14日到16日3天,河北省损失生鲜奶5936吨,平均3000元一吨的牛奶,除少量以200元一吨贱卖外,绝大多数都被奶农忍痛无奈地倒掉。

  三鹿危机发生以来的现实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与奶制品企业相比,数以百万计的奶农在这个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话语权最小,抗风险能力最差。三鹿企业指责奶农在牛奶中添加了“三聚氰胺”,我们并没有发现奶农们有什么回应,他们从未发出自己的声音。由于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使得奶农——牛奶产业链条中最低端的群体,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依赖于奶站才能生存。同时,由于缺乏代表奶农利益的实体,例如奶农基层合作组织等,导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无法做出正确的市场预期,这一切,不仅决定了奶农在整个流通环节中分得的利润最少,也注定了今天他们在危机中的脆弱性。即使许多地方有农业协会,但目前这些组织官办色彩较为浓厚,无法做好农民代言人的角色。另外,舆论和政策方面的支持远远不够,这一切,或许,都是导致今天奶农“倒奶”的原因之一。毕竟,除了忍痛“倒奶”,奶农们根本无法为自己权益做哪怕一点点的维护。

  “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这些专业养牛村墙上的口号,不仅反映出奶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奶农对牛奶业的依赖。牛奶生产寄托着他们脱贫致富的希望。面对当前的奶业困境,维护守法奶农的权益,保护合格奶产品不被误伤,这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理性公民的责任。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目前,广大奶农依然是我国奶源的主要供应者。出现倒奶现象,固然是一种严重的损失,但如果事态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奶农则可能忍痛宰杀奶牛。据报道,杀牛事件已经开始出现,如不及时扭转事态,杀牛对奶业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鉴于此,政府应采取更加有力果断的措施,千方百计保护奶农合法利益,这是关系中国奶产业生存发展的大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