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农资界,提起开元,许多人都为她快速而迅猛的发展赞叹、折服。在中国农资流通领域改革的十年中,开元登上舞台的时间不算早,但却创造了一连串的发展奇迹:2004年6月,开元集团成立,按照“工贸一体、内外贸结合”的发展思路,通过走工贸结合的路子,大力开发实业,建设资源基地,赢得了经营的主动权,并使企业低成本高速扩张,通过收购、控股、租赁、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整个集团获得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开元集团先后进行了包括四川南部川龙、江津禾丰、宁夏丰友、宁夏开元肥业四次大并购,成功地实施了产业大扩张战略,使集团化肥产能提高到100万吨。在组建两年的时间里,她已经成为一家拥有生产企业5个、贸易企业15家、资产10亿多元、年销售规模30亿元以上的大型集团公司,她在短短的时间里走过了很多企业用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走完的路,这在中国农资行业发展史上的确堪称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和总导演就是赵思俭。
就在中国化肥流通体制改革接近整整10年的特殊日子里,记者在天府之国采访了赵思俭。一壶香茶,满室阳光,就在赵思俭平静的话语中,开元奇迹的历史画卷慢慢揭开,开元奇迹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
思想作剑 创新为戟
正如同10年农资流通领域改革肇端于39号文件的颁行一样,开元奇迹的渊源来自赵思俭对28年农资生涯的领悟和超越,开元奇迹的动力来自敢为川人先、敢做天下先的胆识和谋略。
赵思俭坦言,开元诞生的催生婆就是创新与新思维。他常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如果想都想不到,又怎么能做到呢?奇迹是梦想成真的结果,有了超前的新思想、新理念,再加上勇于执行、勇于求证的首创精神,奇迹就产生了。
赵思俭的思想利器就在于“工贸并举”创新思路的提出。在今天看来,这已经是行业发展的共识与景观;但在10年前,赵思俭的思想还是开农资行业之先河,他思想为剑,划剑作河,为未来注入了一股搅动农资行业的“生产与流通相互渗透”涌动之泉。
10几年前,买难卖难是困扰很多企业的头疼问题。过去几十年传统的农资经营,说到底就是单纯的一买一卖的购销活动。作为上连厂家、下连经销商或农户的农资企业,长期处在尴尬的境地,可以说两头受困;当市场紧俏时,厂家又提供不了充足的货源,满足不了农民的需要,当市场疲软时,大量的商品积压使农资公司不堪重负。
资源之痛对于在供销社农资企业工作了28年的赵思俭来说,感受至深,他想的更多的是“突破”“创新”。地处产量和资源储量都十分丰富的四川,虽有“近水楼台”,但只能是水中望月,望梅止渴。赵思俭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难题。
常言道:“勇者无畏”,但是何谓勇者?首先,他必须是一个有实力的强者,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其次,他应该是一个有头脑的人,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头脑和智慧去面对困难,并战胜它,“有勇无谋”并非真正的勇者。1998年,时任四川省农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他大胆地提出了“农资企业要走工贸结合的路子”。这种“工贸结合”的路子在今天已经被无数个成功的案例所印证,而“生产和流通相互渗透”早已成为一种典型的农资现象。一种崭新的思想改变了整个农资行业,这不得不说是他创新思维对农资行业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工贸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实现了生产、销售无缝隙连接,大大提升了企业灵活应对市场的能力和整体经营业绩,路子也越走越宽。开元集团一跃成为四川农资企业的排头兵。如今在国内农资行业,一提到“四川开元集团”,大家在心中会形成这样一个概念:这是一个突起的异军、势头很猛、发展很快的企业。可以说开元奇迹正是赵思俭创新思想与经营理念付诸实践的结晶。
在开元,发展是永远不变的主题。关于发展,有一知名企业曾提出过“企业相对论”,说的是:市场景气时,全行业都在赢利,企业的相对优势反而凸现不出来。相反地在形势紧张时,企业的比较优势就显现出来了,赵思俭认为,这种发展思想就值得学习,开元就是要在宏观紧缩的情况下,获得远比市场和竞争对手更快的发展速度。
谈到发展策略,赵思俭说,我们的思想可以超前,我们的脚步不能虚踏半点。我们值得提倡发扬的突出优点就是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工作,是典型的做实事的企业和做实事的人,这个优点我们要坚持下去。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现代商业技巧和市场手段,将实在的劳动成果最大限度的商品化、价值化。
他介绍,开元集团总体方略简单地概括就是夯实实业加扩张运作,辅之以综合的支持系统。做实业是我们的长处和优势,化肥化工生产、国际国内贸易、矿产房产开发、金融与投资是集团确立的几个事业板块,是我们的根本和首要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抓牢抓扎实,在此基础上就是扩张运作,一是资本运作,实际上就是将我们这些产业进行整合、发展后的资本化,另一个就是国际化,将产业范围和市场向国外延伸。建立综合的信息、管理、组织人事和文化系统,保障这些事业又好又快、持续地发展。
抓资源 一箭定天山
历史上有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神奇传说,在赵思俭眼里,三箭就多了。一个时期关键的只能是一个。把最关键的环节找到并一举拿下,这就叫英雄本色。
赵思俭在他的《民营企业资源经营与可持续发展》一文中分析说:在我国一直以来国有经济处于主体地位,民营企业在资源的获得和社会配置方面,处于先天不足的劣势。因此,对民营企业而言,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2004年6月,四川开元集团成立之初,就开展化肥国内贸易业务为主的资源扩张战略。2004年8月,为掌控贸易上游产品资源,彻底摆脱受制于人和“无米下锅”的困境,公司实施了低成本扩张战略,先后斥资收购了四川省南部县氮肥厂、宁夏丰友化工有限公司。同时,自己“制造月亮”,利用自主研发向高端肥料技术发力,采用高塔造粒的复合肥高新技术,组建了年产15万吨高浓度复合肥生产企业——宁夏开元肥业有限公司,形成了以宁夏丰友化工有限公司为核心的化肥产业,具有年产合成氨23万吨、尿素34万吨、碳酸氢铵8万吨、高浓度复合肥15万吨的化肥生产能力,将自身的技术优势成功地转化为产业优势。
2004年9月,为健全和完善自产化肥的营销网络,规范对下属生产企业的管理,赵思俭组建了四川省农资开元化肥有限公司。2005年1月,在国内业务迅猛发展的同时,他带领一班人锐意进取,决心拓宽业务范围,走出国门,进军外贸领域,取得国际知名品牌——俄罗斯乌拉尔大颗粒钾肥中国总代理权。
2005年5月,为扩大国内贸易市场份额,开元成功引入流通领域从事化肥经营的资深企业——西南农资有限公司,实现了贸易市场资源的有力整合。2005年下半年,为进一步提高市场地位,扩大、巩固销售网络,集团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四川开元农资连锁有限公司,迅速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广西、广东、四川等化肥需求量大的省区建立起10个加盟连锁公司。集团也成为了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单位。
这一系列神速、稳健的扩张,犹如一盘事先布局好的棋,攻城掠地,势如破竹,也为企业的成功和发展寻找到了一片“蓝海”。这样的“开元奇迹”正是赵思俭专心解决主要矛盾、关键抓住核心环节——资源——思想的结晶。正是牢牢抓住了资源这个核心问题,目前开元化肥主业地位已经巩固地建立起来。
赵思俭的名字中有一个很好的字——思,行成于思,思则高瞻远瞩。他说,随着经营活动的进行,原有的资源毫无疑问会逐渐消耗掉,企业现有的存量资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断获取资源的能力,企业不仅要有“鱼”,而且能“渔”,即具备捕鱼的能力,才能有用不完的“鱼”。
挑战自我 超越自我
赵思俭用不断的思维创新来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随着国内企业低成本扩张优势的消失,直面国际化竞争的新时期即将来临,技术创新和多元化成为企业强势竞争和实现持续增长的有效手段。对于确立了化肥的主业地位的开元集团,如何巩固和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
针对油头企业在能源涨价后面对成本猛增的严峻现实,他看好煤炭在未来氮肥生产中的巨大优势,认为煤炭是化肥厂的直接原料,掌控煤炭资源“不仅使化肥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利润空间也大了,也增加了化肥主业的竞争优势。”于是迅速在集团核心生产企业丰友化工所在的宁夏区域取得了面积达18.6平方公里、储量达2000万吨,可开采60年的优质无烟煤的开采权,成立了宁夏凯诚实业有限公司。赵思俭认为:“矿产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重要地位,谁拥有了资源就占领了发展的制高点。通过发展矿产不仅可以掌握资源,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展矿产做大主业。”此外,磷矿、钾矿是磷、钾两种化肥的主要生产原料,他正在关注磷矿、钾矿和金属矿。为此,他组建了以开发磷矿、钾矿、有色金属矿为主的四川省帝银实业有限公司。由此以来,以矿产业为核心的资源开发产业在他脑海中自然形成,他决心把矿产资源开发作为集团重大的发展战略。
资源总是有限的,赵思俭又开始围绕资源动起了脑筋。为创建节约型企业,他又关联地想到了资源再生,他亲自同海外专家、博士一起多次探讨新能源问题,着手新能源的开发。
现在,开元集团以化工为主业,矿产资源、新能源、房地产为支撑的适度多元化经营格局已经形成。按照赵思俭带领集团领导班子精心制定的发展规划,到2011年,开元集团年销售收入要实现100亿元。
赵思俭的思维在延伸,就意味着开元之路在延伸。
21世纪什么最贵?
“21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
《天下无贼》中的黎叔虽是反派,却替天下所有的企业家说出了一个现实——人才越来越珍贵了。
赵思俭说:人才是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我觉得开元成立以后是有了几个关键的人才有了后来的发展。”他说,企业人才观是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体现在对员工的尊重态度、评价标准、任用方式、培养体系、激励模式、管理思想、人力投资等一系列工作中。企业人才观的科学、领先与否,事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保持。
开元集团的人才观是由开元集团企业价值观所决定的。开元集团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诚信做人、互惠互利;共享成功、团队价值”作为企业的价值观,把造福一方经济、建设和谐团队、富裕员工家庭作为追求目标,与员工荣辱与共、共同发展。开元集团的人才观表现在选人用人上,重品行、看能力、融集体、凭业绩,揽八方人才,建四海大业。才大用者,必须是全局把控能力强者;才重用者,必须是敢于承担责任者;才久用者,必须是团队建设力强者;才重赏者,必须是忠诚敬业乐奉献者。集团在管理中,坚持以高尚的品格塑造员工,以严格的制度规范员工,以先进的文化凝聚员工,以亲人的关怀善待员工,提高员工的认同度,增强员工的归属感。集团积极倡导员工保持志存高远的进取精神、迎难而上的竞争精神、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精益求精的质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持续学习的创新精神,努力做到以人为本、信用真诚、坚韧不拔、开拓进取、勤奋创业、追求卓越。
赵思俭立足开元,放眼社会。他说,现代企业正经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管理理念更趋战略,管理方法更具专业,管理手段更加先进,管理内容更为广阔,以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的要求。因此,开元在人力资源的生存发展环境上,开始了新的建设。他介绍说,为适应新形势,开元必须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向股东员工利益共同体转变、职能管理向效能管理转变、薪酬激励向非薪酬激励转变、管理者角色向教练者角色转变、从人的治理向制度管理、文化管理转变。要壮大和稳定企业核心人才队伍,增加新的事业机会,给核心人才创建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要建立公平、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客观评估核心人才的价值;还要建立多层次的薪酬福利激励体系,提供多元的价值分配形式;建立稳定的人才培训体系,壮大核心人才队伍及整体实力;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多种形式培训员工,提升员工职业品质;帮助企业人才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赵思俭说:企业的发展有赖于各类高素质人才,有抱负的人才更需要企业良好的发展平台。只有当个人与企业结合在一起,才能最终实现双赢。
建设开元文化之魂
赵思俭把开元的办公大楼布置得像一个绿色的植物园。在这里采访,记者能感到一种生命的律动;不用说,开元人更是能与自然交融,培育出健硕的魂魄和向上的文化。
赵思俭说,要使开元努力做“久”,就要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基因,这基因就是开元特色的企业文化。开元一开始就提出了“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科学管理、创新发展”的经营理念和“坚韧不拔、勤奋创业、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在实际的贸易、生产以及日常工作中无不彰显了这种百折不挠、追求卓越的文化特质,也正因为如此,开元才获得了让世人叹服的开元速度,创造了业界奇迹。
一个企业的文化无不打着企业家的性格、人格烙印。开元文化的一个特色就是赵思俭名字中的另一个字——俭。这些年开元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财富,但他们领导层一直没有分配过利润。赵思俭说,就我本人而言,我的生活很简单,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有其他要花钱的爱好,钱全部用于扩大产能、改进工艺上,更好发展上了。在企业资金最紧张的时候,赵思俭把他的房子、个人以往的财产,都做了抵押。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良知在促使他这样做。他说,他想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就是让更多的人、更安稳、更长久,因为开元的存在,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钱孝敬老人和供养子女读书,让更多的人在这个大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的价值。他说,暂时牺牲一些利益的分配,正是中国“舍得”思想的体现,有舍才有得,小舍而多得。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犹如一股清泉,浸润我们的心田,生命之树便可常青,企业之路便可久长。我们要建百年开元,首先就要培育百年的文化、精神之魂灵。如何培育,我们要在实践中逐步提炼我们的理念、行为、视觉识别系统,内化与心,外显于行,落地生根,那才是文化的本质,集团要以尊重人性本源、满足员工及一切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建立博大精深、具有极强包容力的开元文化,让各类人才能够愉快融入并充分展现才干。各级管理者要做下属的导师,上善若水,要像疏导流水一样引导我们的员工,给员工灌输这种价值观,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工作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是消极的为他们工作、帮他人做事的心理,增强责任感,培育积极的职业态度;同时要倡导学习,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开元提出要建立人文开元、和谐开元,要用信念、智慧与行动,创造健康、和谐开元之美好未来。
他说,良好的企业文化不是一下就建立起来的,而是企业长期发展积累沉淀下来的,我们的每一个工作行为和习惯就决定或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形成……开元的文化已经生根了,也开始发芽了!
透过办公室外面葳蕤的枝叶,记者仿佛看到一棵大树正在茁壮地成长——那是开元的企业之树、文化之树、灵魂之树在昂扬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