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夜间,棉花竟然成了烫手的山芋,望着库中已经开始变色的棉花,束手无策的棉商似乎只能期待奇迹的出现,但一边倒的市场已经回天无力,究其缘由,是天之灾?还是人之祸?毋庸赘言!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非理性给市场推波助澜造成了今天的尴尬。
去年,因为一场雨,国庆后的棉花风云突变,在短短半月的时间内,新花每吨涨幅达到千元。令期望中的纺企几乎无棉可用。纵观今年历史还会重演吗?据笔者分析其可能几乎不到1%。
——天气因素。去年是上半年雨水偏少,所以出现了雨季后期的连阴雨;而今年上半年雨水明显高于往年且降雨量大大高于往年,估计后期降雨量在理论上会小于去年,且出现连阴雨的可能会大幅降低。据笔者预计,10月以后的天气应该以晴好为主。所以本年度炒作天气的可能已经不大。
——库存因素。从历年的国内棉花库存分析,时至今日,无论纺企库存如何,在商业环节流通的棉花基本上已经消耗殆尽,可今年却依然有足够全国的纺企半月以上的用量。如果算上外商保税寄售的棉花,其存量更是可观。
——用量因素。按去年预测的理论用量,今年的月均用量应该在90万吨,而从各种数据分析,本年度的实际用量应该在75万吨/月左右。用量的下降自然是因为两次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市场的大幅萎缩、奥运限电等因素。
——市场因素。从眼下的下游市场分析,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压力、出口萎缩、劳动力紧缺等社会实际问题的存在,下半年下游纺织市场会继续萎缩和萧条,短期内依然无法走出低谷。
——政策因素。随着10月6日下发配额日期的临近和国际棉价的大幅跳水,前期由于外棉高企的棉价而无法消化的配额应该会大量成交使用,而现在美棉优异的质量和较少的“三丝”含量,再加上已经比较合理的价位和不得不用的配额。短期内大量的外棉进入纺企将是不争的事实。
就以上原因简单看来,10月份的棉价出现去年行情的局面已经不可能,不升则降。受内外因素的困扰,10月份的棉花依然下行已经是难以扭转的局面,或许业内关注更多的是下滑的幅度。从目前的相持局面分析,或许业内比较接受12500元/吨的底线,但就笔者看来,如无较强的市场提振,极有可能跌破12000元/吨一线,一旦跌破12000元/吨,11500元/吨将会是不争的事实,那将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