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湖北省巴东县推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21”模式,大大激发了农民的办社热情。专业合作社在巴东,可谓“牛”气冲天。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巴东,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来自县工商局的登记台账显示:截至2008年8月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33家,合作社注册成员5200多户,覆盖养殖、蔬菜、药材、柑橘等农村优势产业。仅今年6至8月,该县就有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2家专业合作社获名称预核准。谁坚守了合作社的“牛”市?这,还得从县委书记的一次调研说起。
6月3日,巴东县委书记龙世洪带领分管副县长,专程到县供销社,就农民专业合作社向供销人问计。从办社方向到政策支持,从部门服务到内部运行,龙世洪问的仔细,记的认真。他着重布置了“五个一” 工作任务:县委中心组办一次专题学习辅导,县直部门搞一次对口调研,专合指导小组开一次成员单位会,“两办”发一个联系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文件,开一个全县性专业合作社发展大会。
尔后,财政、发改、农业、金融等10个部门奉命深入基层,面对面地了解10家专业合作社的产销情况和当前困难,征询农民对办大、办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随着9月3日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会议的召开,相关部门向县委书记悉数交账。
调查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迫切盼望的,一是资金,二是技术,三是人才。法律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地位,并规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巴东县委、县政府站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高度,率先推出了若干惠民新政。
2007年12月,该县县委、政府在《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重点围绕龙头企业和板块基地建设,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引导农村的能人、大户创办专业合作社;结合乡镇公益性服务组织新机制的建立,鼓励技术人员与种植、养殖大户联合创办专业合作社。力争通过两至三年的努力,全县每个优势农业产业至少有一家运作规范的合作社,从事优势产业生产的专业大户超过半数加入合作社。
今年初,县长李洪敏在全县经济工作会上提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一头连接农民、一头连接龙头企业和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伴随着政府官员的惠民理念,又一份红头文件应运而生。
这个文件规定了各部门的具体任务:从2008年起,财政局每年至少申报1至2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局每年安排2至3个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发改局每年安排2至3个基础设施项目,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扶贫开发办、农村信用社安排1000万元贴息贷款指标,支持专业合作社兴办产业基地,开展生产资料购销服务;民族宗教事务局每年支持3至5家合作社开展电脑农业推广应用。农业、扶贫、劳动部门每年安排100人的培训计划,向合作社成员传授生产、营销知识。
1名县级领导挂帅,2个县直部门对口帮扶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这就是备受各方推崇的“121” 服务模式。
东壤口镇农民谭云洪把土家巴人蜜蜂专业合作社办起来了,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谭显爱亲自登门,为其指点迷津。供销、农经部门的同志专门为他开协调会,带着他跑畜牧、到质监,为其编制了蜜蜂产业发展规划,指导申报QS食品安全认证、绿色食品认证。不久前,县里确定由“巴人蜜蜂”承担1个农业开发项目,申报手续业已完成。2007年7月注册的东壤口雷家坪柑橘专业合作社,集柑橘种植、购销、加工于一体,“雷家坪”牌系列水果俏销华东地区,商务、工商部门为其申报了恩施州知名商标和湖北省著名商标。大支农种养殖、原野生态农业等专业合作社,分别获得财政、民宗部门的项目支持。
此前,供销、农经两家从各自的职能出发,联手推出了“专班运作,通力配合,成果共享”工作模式,形式上一个主管、一个主抓,实际上捆绑运作,服务职能与人力资源有效整合。
巴东县委副书记刘冰说,农民养育了我们,我们都是为农民服务的,要有一颗爱民之心。24个“121” 服务责任单位做到了,巴东供销人同样不遗余力。
在抓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供销社拥有丰富经验和人才优势。巴东供销不仅全过程参与合作社业务指导,还与7家专业合作社和2家龙头企业联手,组建了湖北省内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这个社团组织不求获取任何经济利益,只求实打实地服务农民,此举,赢得众多农民的一致好评。
(谭明福 谭祖海 谭举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