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9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冯志芳:“玉米专业户”的合作社之路

本报记者 曲丽赢

  9月11日,江苏如东县双甸镇,天阴沉沉的,还下着绵绵小雨,在大片即将收获的玉米地里, 20几个带着手套、穿着雨衣的农民神情专注地盯着每株玉米前前后后地看,偶尔还会从玉米上面摘下些什么东西。他们在干嘛?原来他们是在给玉米捉虫子。在机械化这么普遍的今天,为什么不洒农药杀虫,非要人工捉虫呢?原来,这是江苏如东绿野富硒玉米专业合作社的有机玉米示范基地。有机食品检测严格,不允许使用农药。国庆节期间,这些玉米是上市的最好时节,他们在做收获前的最后准备工作。

  冯志芳是这20个人中的领头人,她是如东绿野富硒玉米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 虽然年龄已经50开外,但是干起活来,“身手”却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从家里骑上摩托车,早晨四点多她就到了玉米基地。与周边农民所种的普通玉米不同,这片是凝结了她5年心血的有机玉米基地。

  退休后重新拿起锄头

  冯志芳是农艺师,2004年,50岁的她从农技推广站办了退休,本来工作没压力了,可以好好清闲一下,但是与农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她却怎么都闲不住。她决定“拿起锄头,干回老本行”。

  如东县是全国优质粮生产基地,玉米是双甸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在这上面做做文章容易,但要做出点新鲜的东西、市场上能卖出好价钱、能带领大家致富的东西来就不容易了。根据她所学的知识,她知道硒是人类所必需的重要微量元素,是重金属元素的天然解毒剂。常食含硒食物能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生。所以她决定在玉米田间生长过程中科学加硒,使玉米籽粒富含硒元素。翻书本,请专家指导,买种试验,从二三十个品种中选出一个最好吃的、适合加工的,还能适应市场的品种。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茬就种植成功了,到市场上销售一下就成了抢手货。如东各地的宾馆、超市纷纷找她下订单。

  富硒糯玉米当年亩收入3000元,种富硒糯玉米比种普通玉米每亩可增收500多元,比种传统农作物每亩可增收1300元左右。她种植玉米成功的消息在当地农民口中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跑到她地里去看、去问,也想试试。她就请农民帮她种地,给他们工钱的同时,也教他们种植技术。日后她办合作社的社员不少都是帮她种过地的农民。

  富硒糯玉米种植成功以后,她又种植了无公害硒钙玉米、有机甜玉米、有机粘玉米,她成了种植玉米的“专业户”。随着各种玉米在市场的畅销,她的名气大了,信心足了,干得也更起劲了。

  为了延长玉米生产的产业链,她成立了南通雪莲食品有限公司,负责玉米的包装、加工。有的玉米实行高温真空包装、有的实行冷冻包装,这样的深加工提高了玉米的附加值,更为企业带来了不少的利润,也为日后成立合作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摸索中办起合作社

  2007年,冯志芳开始尝试办合作社,由于没有经验,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她先去周边合作社办的好的地方去考察、取经,然后回来向农民宣传。如东县供销社在合作社成立中帮了她不少忙,还投入了1.5万元参股。

  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在这之前,冯志芳筹备合作社的准备工作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了。那段日子,她太忙了,要给农民讲解合作社的好处,了解他们是否愿意加入,还要发宣传单介绍玉米种植、销售等的情况。冯志芳对农民说:“我们首先要组织起来,进行规模化、规范化标准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再委托雪莲公司进行加工,这样玉米肯定能卖得上好价钱。”

  除了单纯的介绍合作社的好处,她还带着农民去她地里看,动员工作做得很成功,很快就有农民不断地加入了。雪莲公司的职工七八十个人都以个人名义入股。到了11月份,合作社正式成立的时候,就有了107个社员。

  冯志芳认为,合作社既然办了,就要严格按照合作社章程进行规范。因此,她成立了合作社的理事会,建立了合作社的风险基金。按照合作社章程,风险基金按合作社利润的20%来提取,二次返利也要实行,去年合作社成立以后,二次返利就返了2万多元,全年增加农民收入近400万元。

  目前,通过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无公害优质玉米示范生产基地,已有3000亩青玉米生产基地获得无公害青玉米生产基地认证。冯志芳将富硒糯玉米申报国家专利,办理注册了“智方”商标,申请了条形码,“智方”牌鲜食甜玉米获绿色食品(AA)证书、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

  绿色、有机、无公害一个都不能少

  冯志芳办合作社的特点可以这样形容:清一色的健康食品,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玉米,还有其他作物。正因为这样,她办合作社的难度要比别人大得多。无公害玉米的种植要距离公路主干道至少一公里,这样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绿色玉米不能使用激素;有机玉米是要求最高的,不能用机动喷雾,不能用燃油的机器作业,这就是为什么冯志芳要带领合作人用手去给玉米捉虫。

  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强,遇到天灾,损失巨大,风险性很大,冯志芳的玉米也是如此,今年她就遇到了头疼的事情。种第一茬春玉米时, 遇到了洪涝灾害,结果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玉米苗都被淹死了,15亩地颗粒未收,冯志芳心疼坏了。除了天气原因,鸟类的侵袭也是让她烦恼的一个原因。双甸镇鸟多,国家实行保护鸟的政策以后,鸟越聚越多,成群结队地飞向田地取食。“刚出苗的时候鸟去吃,收获的时候还去,去年合作社几万块钱都喂了鸟,我都快气死了!你们媒体能不能帮我呼吁下政府解决这个问题啊!” 冯志芳焦急地说。

  “我希望在土地流转方面,国家会有补贴,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农业保险能参与进来,这样合作社的发展就容易多了!” 

  “二次返利去年返得不多,今年争取让社员得到更多实惠。”

  “玉米被水淹造成绝收的情况已经反映给政府了,他们说要帮我们建一个好的排水渠道,我很期待!”

  “今年打算把合作社会员发展到200人。”

  冯志芳满脑子都是怎样办好合作社的念头。她还想为合作社添加新的品种,如正在研制开发的富硒青蚕豆、富硒黑花生、高钙扁豆、富硒紫心甘薯、富硒黑大豆等富硒系列农产品。

  9月12日,清晨4点多,冯志芳又去合作社的玉米基地里捉虫去了。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