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害死了这128人?
本报记者 李彩琴
9月8日,在山西襄汾县的陶寺乡塔山矿区,因暴雨而发生泥石流,瞬间冲垮了该矿废弃尾矿库。同时遭殃的还有新塔矿业公司办公大楼、一个集贸市场和附近的村庄。截至10日17时,已有128人在事故中遇难,伤35人。
六七米高泥石流吞噬生命
新塔矿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铁矿企业。据了解,这座尾矿坝高约20米,尾矿库库容18万立方米,其坐落的山体与地面落差近100米。尾矿库的下游全部被泥石流淹没,一座3层办公楼和一片集贸市场、部分农村房屋被冲毁。集贸市场里有24个固定摊点,办公楼被泥石流向下游推行了十多米,已被全部冲毁。据了解,事故发生时,一些卖菜的人员在摊点开始摆放货物,办公楼内也有部分人员。
来自重庆的在附近另一座铁矿打工的罗国友和他的儿子罗超说,当时,罗超和他的母亲丁方琼从集贸市场刚买了菜,罗超先回家送菜,返回时他的母亲已被泥石流冲走了。来自重庆的另一名打工人员魏光辉说“太厉害了,泥石流发出巨大的声音,有六七米高,几分钟就把沟里的房子和集贸市场全冲走了”。
据了解,发生事故的襄汾县陶寺乡云合村乱石滩自然庄周边有多座铁矿,地形复杂,山路崎岖,基本处在矿区内。在这里打工的人员主要来自重庆、湖北和山西等地,流动人员多,遇难人员的身份现在还无法全部确定。
搜救艰难进行
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伤员救治,认真负责地做好善后工作,彻底查明事故原因,依法追究责任,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由安监总局、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组成的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已全面展开事故调查工作。
10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国家安监总局局长王君等率工作组及时赶赴现场。王君强调,针对这起事故所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要迅速展开事故调查工作,迅速查明事故原因,依法追究责任,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目前,新塔矿业有限公司矿主和相关责任人等9人已被公安机关控制。襄汾县陶寺乡党委书记、乡长,襄汾县安监局局长、襄汾县安监局总工程师共4人已经被撤职处分。
王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违规违法生产,监督管理不到位,再加上隐患排查治理措施不落实,这么长时间有这样的开采企业,我们的部门,我们的单位都看不到吗?我们一百天的安全督查,全国大督查没有发现这个隐患吗?”这也在传达一个声音,现在对于部分人、部分部门的处理,也仅仅是一个开始。
目前,搜救人员仍然在被冲垮的集贸市场、新塔矿业公司办公楼以及周围受灾的村庄进行搜救。9日,抢险指挥部根据搜救情况,新增救援人员450人,增加吊车、挖掘机等大型机械30多台,调用救治车辆18辆,并调来了门板、人工气锤、手钳等设备,以加快搜救进度。由于一直下着小雨,事故现场泥泞,搜救难度增加。截至9日14时,现场搜救面积达到70%左右,搜救人员正在争取尽快清理剩下的地方。10日,又有30台大型设备和700多名抢险队员进入现场增援,目前救援人员已增加到2200人。
事故发生后,山西襄汾县气象局服务人员随地方抢险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开展服务,临汾市气象局随即启动应急服务预案,气象应急服务人员17时赴现场开展服务。气象应急服务人员现场安装六要素自动气象站,每小时向省领导提供一次现场气象观测资料,并及时汇报前期襄汾县降雨情况及未来天气预报。
同时,对死难者的赔偿工作也已经开始。根据山西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襄汾“9·8”尾矿库溃坝事故遇难者赔偿标准为每人20万元。
11日,国家安监总局在事故现场召开现场分析会,31个省市安监局长到会,同时,对全国黑煤矿山和尾矿库进行全面整治的工作即将开展。据了解,目前全国有9000多个尾矿库,其中有一半以上无安全生产许可证,大部分属于病矿、危矿、险矿。
非法生产、监管不力难辞其咎
据初步分析,事故直接原因是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导致溃坝引起的。
经初步调查,发生事故的这座铁矿的尾矿库在上世纪80年代就废弃不用了。事故公司安全生产许可证于2006年4月被山西省安全监管局吊销,采矿许可证于2007年8月过期。该矿业公司正在建新的尾矿库,但尚未竣工。
临汾市市长刘志杰表示,整改不实是溃坝事故的原因之一,襄汾县安监局虽然给企业下过整改令,但企业没有彻底整改。另外三个原因是:企业违法违规生产;安全隐患排查不细;监管部门责任不到位、不落实。
正是因为这四个原因,才导致非法生产活动排放大量尾矿砂及降雨使得已废弃停用的尾矿库溃坝,波及下游500米左右的矿区办公楼及集贸市场、乱石滩村部分民宅。
泥石流是怎么造成的?
其实,泥石流不光是因为地形、植被等原因形成,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亦能诱发泥石流。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合理开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干沟,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严重。又如香港多年来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筑,几乎每个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方,才能获得合适的建筑场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现场120人死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这种行为形成的泥石流的事例很多。如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1972年一场大雨暴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10万立方米,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中断行车,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损失。又如甘川公路西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1974年7月18日发生泥石流,使15座桥涵淤塞。
(3)滥伐乱垦: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例如甘肃省白龙江中游现在是我国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区。而在一千多年前,那里竹树茂密、山清水秀,后因伐木烧炭,烧山开荒,森林被破环,才造成泥石流泛滥。又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沟山上大耳头,原是森林区,因毁林开荒,1976年发生泥石流毁坏了下游村庄、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当地群众说:“山上开亩荒,山下冲个光”。
泥石流的时间周期规律和预报方法
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具有如下三个规律:
(1)季节性: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两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
(2)周期性: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地震的影响,而暴雨、洪水、地震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相叠加时,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如云南省东川地区在1966年是近十几年的强震期,使东川泥石流的发展加剧。仅东川铁路在1970-1981年的11年中就发生泥石流灾害250余次。又如1981年,东川达德线泥石流,成昆铁路利子伊达泥石流、宝成铁路、宝天铁路的泥石流,都是在大周期暴雨的情况下发生的。
(3)泥石流的发生,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稍后。
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工作很重要,这是防灾和减灾的重要步骤和措施。目前我国对泥石流的预测预报研究常采取以下方法:
(1)在典型的泥石流沟进行定点观测研究,力求解决泥石流的形成与运动参数问题。如对云南省东川市小江流域蒋家沟、大桥沟等泥石流的观测试验研究;对四川省汉源县沙河泥石流的观测研究等。
(2)调查潜在泥石流沟的有关参数和特征。
(3)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因为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激发因素。比如、当月降雨量超过350毫米时,日降雨量超过150毫米时,就应发出泥石流警报。
(4)建立泥石流技术档案,特别是大型泥石流沟的流域要素、形成条件、灾害情况及整治措施等资料应逐个详细记录,解决信息接收和传递等问题。
(5)划分泥石流的危险区、潜在危险区或进行泥石流灾害敏感度分区。
(6)开展泥石流防灾警报器的研究及室内泥石流模型试验研究。
(安 集)
>>相关链接
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是: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3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
要形成泥石流,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
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
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相关案例
我国近年来的泥石流事故
泥石流对于我国来说并不少见,每年,特别是夏季,由于雨水多,山区、矿区很容易发生泥石流事故。 2008年6月9日22时, 云南丽江地区永胜县鲁地拉水电站左岸鲁地拉村施工区临时营地后方山体,突然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6人死亡、3人失踪。
2007年8月21日16时0分, 贵州毕节地区威宁县由中铁二十二局集团五公司承建的六盘山——沾益铁路在碎石加工厂的挡墙施工过程中,由于连降大暴雨,形成泥石流引起山体滑坡,造成3死亡,1人重伤。 2007年8月10日23时, 四川雅安市石棉县境内,由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第十四局承建,四川省投资集团公司大发电站工地,因连降暴雨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在施工人员向生活营地撤离时,因道路旁另一处山体又发生滑坡,造成10人死亡,2失踪,3人轻伤。
2007年8月7日0时30分, 云南怒江州泸水县六库镇石缸河,岩房矿区(开采锡矿和钨矿)一个50立方米的蓄水池,因蓄水过多,水压过高,引发水池迸裂,导致水池周围弃渣发生泥石流,造成4人死亡、4人失踪、7人受伤。
2007年8月5日8时30分, 江西宜春市高安市象城镇,和暢采石场发生一起泥石流事故,造成3人死亡。
2007年5月18日,山西繁峙县宝山矿业有限公司的尾矿库发生垮坝事故,引发泥石流下泄,直接经济损失达4000多万元,尾矿库下游近100名村民被迫疏散。
2006年8月15日,山西娄烦县两家选矿厂尾矿坝坝体垮塌,大量泥石流倾泻而出,造成4人死亡,2人失踪,16人受伤,十余间房屋被毁。
菲律宾泥石流死亡上千人
2006年2月17日,菲律宾中部的南莱特省和南部的南苏里高省等地连日来暴雨肆虐,发生洪水和泥石流。截至25日,已确认南莱特省山体滑坡事件中余下的973名失踪者几乎没有生还可能。
有专家认为当地地质构造特点是造成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菲环境和自然资源部官员说,这次发生在南莱特省的山体滑坡灾难实为当地地质结构特点所造成,因为事发地点圣贝尔纳镇处于一条火山岩层的裂缝上。据记载,1749年那里曾发生一次火山爆发。专家认为,这样的地质结构一旦遭遇轻微地震,就会引发山体滑坡,而17日灾难发生前当地曾有过一次震级较小的地震。此外,在过去15年里,圣贝尔纳镇曾发生4次山体滑坡和洪水灾难,有几千人死亡。
此外,也有人认为连日大雨是造成灾难的原因。南莱特省省长莱里亚斯表示,灾难地点因连续两周的大雨,积水量比平常地面平均积水量多1倍,山上泥土吸收的雨水量也超过了极限。据菲官方估计,这次灾难中有大约1500人被埋在泥土下,迄今只找到50多名幸存者。
(李彩琴 整理)
>>知识课堂
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如1969年8月云南省大盈江流城弄璋区南拱泥石流,使新章金、老章金两村被毁,97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如甘川公路394公里处对岸的石门沟,1978年7月暴发泥石流,堵塞自龙江,公路因此被淹l公里,白龙江改道使长约两公里的路基变成了主河道,公路、护岸及渡槽全部被毁。该段线路自1962年以来,由于受对岸泥石流的影响己3次被迫改线。建国以来,泥石流给我国铁路和公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巨大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掩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贴心提示
发生泥石流怎么办?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专家指出,泥石流与滑坡、崩塌不同之点就是流动。泥石流不仅能够流动,而且它的搬运能力、浮托能力还非常强大,远非流水所能比拟。如四川省凉山州流沙河泥石流,竟能把在河谷中洗衣服的老大娘搬运1.3公里而安然无恙,可见其浮托能力之强大。因此,当遇到泥石流发生时,必须采取下列紧急措施:
●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跑至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
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一般黏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离。
而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该泥石流沟下游可能波及到的村、乡、镇、县或工矿企业单位,密切注视泥石流的变化发展趋势。
●逃生时,要抛弃一切影响奔跑速度的物品。
●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
●不要停留在低洼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测,密切关注泥石流的动向。
●有关政府部门应立即组织由政府、单位(村、乡、镇)、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的抢险救灾活动。
●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或计划)。包括加强管理泥石流沟及下游沟谷。比如:酌情限制车辆和行人通行;组织危险区群众迅速撤离等。
●密切注视该泥石流灾害可能引发某种生命线工程(如水库、铁路、公路、发电厂、通信设施、渠道等)的次生灾害甚至第三次灾害。如火灾、洪水、中断交通、爆炸、房屋倒塌等。
●建立观测站(网)进行长期动态监测,掌握灾情的变化发展趋势,并作出决断。特别要注意泥石流具有阵发性、间歇性等特点。
(安 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