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央金融团工委根据中国银监会党委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要求,着眼于提高农民群众金融知识水平、推动农村金融环境的改善,引导金融系统团员青年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去年3月份起又在全国范围启动了金融系统团员青年“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
一年多来,我区农村信用联社根据省联社和晋中银监分局的安排,采取点面结合、广泛推进的方式,在全区9个重点乡镇、4个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14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进行了宣传活动与走访调查,对当前我区5镇3乡的农村金融知识普及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体会。现将有关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当前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情况
自去年4月份全区“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开展以来,我联社共计设立“送金融知识下乡”宣传工作咨询点194个,张贴各类标语120多条,悬挂横幅60多条,散发各类宣传资料3万余份,宣传范围遍及全区9个重点乡镇、4个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14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接受农户咨询达1万余人次。
在实地走访和调查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率相对较低,而且集中体现在了“三多三少”现象上。
传统的金融知识了解较多,新金融产品知识了解较少。在被调查的2万余户农户中,在银行、信用社办理过业务的人员占95%,没办理过业务的占5%;对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了解的占80%,对小额贷款、联保贷款了解的占76%;对今年利率调整的次数和当前执行3.87%整存整取的年利率了解的占60%,但是,对近年来推出的新金融品种了解较少,如对基金、股票等了解的仅占3%。
农村有延伸金融机构的了解较多,没有机构或有机构业务单一的了解较少。如对农村信用社了解的占95%、农行占60%,而对农村没有延伸的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政策性银行等分别占40%、60%、10%。虽然邮政储蓄网点遍布全区各个乡镇,但其业务单一,多年来一直“只存不贷”,影响了农民对其的了解,对邮政储蓄机构和邮政绿卡的了解仅占26%和6%。
打工人员、农村干部了解金融知识较多,经商人员和务农人员了解较少。如在鉴别假币和收缴假币知识方面,能够较准确鉴别假币和知道假币应上交银行的打工人员占60%、农村干部占75%,而经商人员和一般务农人员分别占13%、11%。
农村金融知识普及率低的原因
我们通过活动开展中收集的资料和数据分析中发现,金融机构的服务与宣传的不足是导致我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率低、“三多三少”现象集中体现的主要原因。
金融服务的好坏影响了农户和农村务工人员对金融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水平。金融服务包含很多内容,金融知识的宣传,新金融产品的推荐,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等等,农民提的问题能不能给予耐心解答都直接影响农民对金融知识获取。从走访调查中看,目前我区农民对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满意度仅占60%。
金融机构网点布局不尽合理,是产生“三多三少”现象的重要原因。金融机构离农村的远近、业务的单一,影响农村人员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了解。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各家金融机构把业务重点集中在了城市,远离了农村,有的金融机构甚至撤离了农村地区,形成了农村人员对信用社、农行、人行、农发行、证券公司的了解分别是95%、55%、17%、3%、1%。由此可见,对立足农村、扎根农村的信用社来说,不管是机构还是业务的了解,都明显高于其他金融机构,如对信用社“呈祥卡”的了解占到了80%以上。虽然邮政储蓄也身处农村,但由于其业务的局限性,加之对金融知识在农村宣传不深,农民对其的了解仍然较少。
农民职业多元化,是“三多三少”现象的直接原因。农民因从事的职业不同,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不一。比如一些外出打工人员,他们的劳动所得主要是通过银行、信用社汇入家中,因此也必须要掌握一些现代金融工具知识。据我们调查发现,在这些外出打工人员和经商人员中,对自动取款机的使用和银行卡的了解分别占67%、93%。而农村干部与社会各界交往多,接受金融政策、法规快,金融知识了解的多,如识别假币知识和对假币的处理方面,75%的农村干部会识别假币。
提高普及率的对策和建议
在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金融部门在农村宣传金融知识方面必须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贴近实际,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增加金融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
首先在农村宣传金融知识要建立长效机制。对农村金融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金融部门要有长远的规划,县(市)级金融部门要建立农村金融联系会议制度,切实解决农民在金融知识中遇到的问题。
其次要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民间借贷机构,这种单一的金融结构布局已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和农民对金融知识的需求,金融部门应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
再次,应提升形象,加大宣传,提高金融知识在农村的普及面和深入面。
最后,要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服务水平和支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