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9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多管齐下,支持生态试验区建设

杨 炯

  贵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建立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发展规划的出台,以及贵州至广州“两高”快速通道的建设,黔东南地区必将成为一方“热土”,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而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的农村信用社是辖内网点最多、覆盖最广、资金实力最强的金融机构,历经四年改革发展,农信社在科技建设、人才培养、经营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经验,资金实力显著增强,经营机制灵活,社会效应显著提高,已经具备了支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得天独厚优势与实力。因此,黔东南农信社要抢抓机遇,超前谋划,从“五个方面”入手,倾力支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

  从政策导向入手,支持试验区建设的信贷需求

  一是研究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三农”政策。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和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结合“三农”发展的规模、速度、方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把握贷款投向、规模、速度和节奏。二是根据省、州两级政府出台的指导意见、扶持政策和规划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发展思路与之对接,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主力军,满足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有效需求。三是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坚持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的方向,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变化和农业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把国家金融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的支持力度,着力解决“贷款难”问题。

  从调整结构入手,支持特色种养殖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方便、灵活、快捷”的体制机制优势,选准主体,调整结构,大力培育符合政策、效益向好、忠诚度高的优质客户群体和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一是培养致富带头人。按照优势产业规划布局和“一村一品”建设情况,扶持农村经纪人、科技带头人等农村能人,以及企业、商人、农技人员、机关干部等各界人士创办、领办的早熟蔬菜、反季节蔬菜、山野菜、茶叶、中药材等种植业生产基地或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相关的技术、信息等的服务能力。二是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延伸到农副产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生产经营环节,选准支农与提高经营效益的最佳结合点,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生产体系,推进生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化、商品化产业带的形成。三是支持养殖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支持与种养殖业相配套的区域性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以及“专业市场+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特色产业。

  从发展旅游业入手,支持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黔东南旅游资源富集、最富有原生性、独特性、多样性,民族生态文化旅游优势是黔东南的最大亮点,“两高”快速通道途经的黎平、从江、榕江三县已明确为优先开发的重点旅游区,支持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

  其中重点支持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自然风情旅游、文化古迹旅游和红色旅游景区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农户开办餐饮、旅店、运输、农家乐等服务业;支持民族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如苗族刺绣、银饰加工等,激活市场,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从功能定位入手,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围绕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制定的“四圈一区”生态建设试验区发展战略规划,特别是“两高”快速通道建成后珠三角地区强劲带动和辐射能力,必将在“两高”快速通道经过的沿线形成新的城市圈和经济发展带,承接珠江三角洲企业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物资流的转移,新兴工业园区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必将带来无限商机。

  农信社坚持服务大“三农”的服务理念,做好与生态建设相关产业和政策的对接工作,运用灵活的“绿色信贷工程”,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风险可控的各类中小企业、地方特色项目及农户、个体工商户、城镇居民进行重点扶持。积极探索权益质押、物权质押、担保公司担保、有固定收入职工担保等方式,大力扶持各类新兴产业,重点支持以“三建”(优质产业、基本农田、公共设施)、“三改”(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人居环境)、“五提高”(农民收入、农民素质、社保能力、民主管理水平、乡风文明程度)为内容的“百村试点”。 

  从营造环境入手,为试验区创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加大与党委、政府、人行、银监等部门的沟通合作,争取政策支持,创建宽松的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建立“三农”信贷风险分担、补偿和激励机制,减轻生态文明试验区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和政策性担保机构,扩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规模,增强农信社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二是监管部门对生态文明试验区内的高风险行业和基础薄弱地区实行区别对待,差别监管。三是人民银行为农村信用社提供宽松的扶持政策;对“试验区”实施倾斜和优惠的信贷政策,加大对“试验区”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对农村金融机构执行倾斜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允许提前支取特种存款;适当降低支农再贷款利率;适度增加“试验区”内“三农”贷款规模,积极引导各路资金进入试验区内循环流动,确保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四是协调司法部门加大清收不良贷款力度,依法打击逃废债务行为,努力营造诚信环境。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