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的烟草种植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白族人民就已将烟叶作为主要产品出售。早在600年前,大理地区就对晾晒烟进行开发和利用,其中著名的有云龙天登烟、南润乐秋烟、永川水泄帘子烟、滨川江边辫子烟等。在清代,这些烟就通过“博南古道”销往中原和东南亚各国,其色、香、味、状都独具民族特色,而这些晾晒烟的种植和加工制作方法也一直保留至今。上世纪30年代,随着烟草在云南的大面积推广,大理地区逐渐成为云南乃至全国的主要产烟区之一。
“老土笼”难圆富裕梦
1980年,大理市开始推广烤烟种植,从那时起,烤烟业逐渐成为大理的支柱产业。然而,十多年以来,以家庭为主、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种植模式,形成了整个烤烟生产的小、散、乱、弱,带来了质量难保证,机械化推广难,生产成本高等诸多弊端,用烤烟鼓起农民钱袋子的梦想难以实现。市场要求大理的烟草业向“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烟草农业方向迈进。
在这种背景下,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于今年7月26日成立了。在大理市政府资金支持下,烤烟种植大村——中庄村里建起了总投资360万元的100座密集式烤房。这里设施齐全,配有编烟区、回烟区、配电房和燃料储存室,彻底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简陋的土笼烤房历史。合作社不仅使烤烟的生产技术由人工操作走向大型机械化作业,而且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烟草种植的连片化、规模化。
土地入股 连片种植
中庄村有农户1046户,烟草种植面积总计达1014亩,由于过于分散地种植让烟农赚钱越来越困难。中庄村委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专业经营、利润分成、风险共担”的形式,将土地集中起来,通过整合土地、人力资源,由种烟专业户承包种植。种烟专业户又组成机耕深翻、统防统治和烟叶烘烤等5支专业服务队,这样整个种烟过程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村民以每亩800元的基价入股给专业户,由专业户经营,他们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待烟叶交售后,扣除土地基价、产前物资投入、工时费等生产经营成本外,专业户将盈利的20%分给入股农户,自己获得80%的盈利;如果亏损,专业户承担90%,入股农户承担10%。这样有技术的种烟农户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不愿种烟的农户不仅出租土地有收益,烤烟收获有分成,再到外面打工还有收入。
种了11年烤烟的合作社社长杨运新,便是上面所说的专业户之一。合作社成立之初,有22户烟农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将土地交给了包括杨运新在内的三个有经验的种植大户经营,共计99亩。杨运新自己种植着其中的58亩。
在合作社成立之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庄村已经有214户烟农加入进来,临近的喜洲村、湾桥村、云峰村也有100多户烟农成为合作社社员。所有社员种植的烟叶都要集中到中庄村的密集式烤房进行烤制,然后统一销售给烟草公司。从向农民提供烟苗,到烟叶收购整个过程,合作社都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管理,做到栽种时间、调度用水、施肥用药、烘烤一致,确保了质量,提高了烟叶的品质。烤房目前占地16亩,每年可为2000亩烟地提供烤制服务,仅中庄村每年就能销售烤烟4000担。
杨运新说:“是否能继续吸引其他烟农加入合作社,那就要看我们的服务水平了,要看我们提供的服务能否让大家满意。”
种不种烟都赚钱
今年37岁的张福军种烟是外行,制售家具是好手,他把自家的3.5亩土地入股种烟,每亩股价800元,等烤烟交售完还有利润分成。入股土地有收益,烤烟收获有分成,其它副业有钱赚,不种烟的农民总收入更比种烟强。张福军的故事让大家意识到,通过土地流转组建合作社,在人多地少的农村,可以使部分农村劳动力从田间解放出来,让有专业特长的农民在田间发挥作用,无论种田与做工,农民都能增加收入。
“新烤房烤制的烟叶和老烤房的相比,完全可以提升一个级别。原来一公斤卖14.4元,现在可以卖16.6元。”杨运新向记者介绍。
“加入合作社之后,每户烟农收入能增加25%,算起来每亩能增加800元左右。一般烟农多的种有五六十亩,少的也有三四亩。”
合作社通过连片种植,推平了田埂,把田边地角的土地利用起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方便了机械化、专业化作业。合作社的专业化经营还使整个烤烟生产实现了“一条龙”,生产成本、劳动力强度都明显下降,烤烟的质量明显提高,售价得以提升,合作社真正让农民实现了降本减工增效。
记者还从大理市烟草公司经理凌保生处了解到这样一件事:大理市烟草分公司和大理市政府近年来在烟水工程上投入很大,目的是改善农村水利交通设施。但是由于过去分散种植,这些资金投入之后并不见效。如今连片种植之后,不仅使得农村路相连、沟相通、旱能灌、涝能排,还为其它农作物的稳产高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种种事实表明,中庄村烤烟种植合作社带给烟农的不仅仅是逐渐鼓起来的钱袋,更多是对现代烟草农业的认识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