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网工程”的日用消费品购销网络在供销社系统的全面快速推进,农副产品购销网络建设已经逐渐显现出其相对弱势的地位,成为整个工程推进的难点。而河北省唐海县供销社在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方面却先行一步,而这一步的起点是源于曹妃甸港口的建设。
唐海县临近曹妃甸港口,它的发展定位为服务河北省“一号”工程,打造曹妃甸工业区后方基地。县供销社敏感地意识到,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工作,这不仅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是供销社再创辉煌的契机。
在曹妃甸港建设初始,该社就组织基层供销社上岛服务。一次,曹妃甸岛上出现台风风暴潮,县社立即组织城关供销社员工将岛上的施工人员全部接到县城,旅馆住满了,就联系各单位的宿舍、办公室,并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用品。风暴潮过后,施工人员激动地说:“供销社真是我们的家,供销社人真是我们的亲人!”艰辛的工作换来了丰硕成果,供销社多年为岛上提供各项物品300多种,年送货额近400万元。
然而,仅仅为岛上施工人员提供生活用品远远不能实现“后方基地”的预期目标。于是,唐海供销社从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入手,着力建设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在加大建设农贸市场上做文章,搭建农产品交流平台,让唐海县成为曹妃甸工业区农产品供应的坚实基地。为此,唐海县供销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了唐海县三农场、十一农场农贸市场、唐海镇西市场、北市场、大通市场、沿海路兴港市场等6个市场;完善了唐海县六农场、十农场、城关农贸市场设施。与此同时,还在唐海县城关农贸市场设置了农副产品批发早市,启动了唐海县大米、水产、畜禽交易市场的运营。该市场占地100亩,现已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形成了容纳800多商户经营的综合贸易市场,这些举措使市场建设年年迈大步,不仅解决了农民卖难问题,同时还成了本县及曹妃甸工业区居民的“菜篮子”。
为提升城市功能、服务曹妃甸滨海新城的建设,唐海县供销社还提早谋划占地500亩、投资1.52亿元的生产资料物流中心。物流中心的发展大大拓展了农副产品的销售,为农民搭建了销售平台。每年市场交易额达到5.5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金额达到2.8亿元,占市场总交易额的50.91%。
唐海县盛产河蟹,如何帮助农民外销河蟹,唐海县供销社专门筹建了唐海县河蟹市场。为规范河蟹市场管理,供销社主任孙怀祥每天早晨3点就起床,去河蟹市场了解市场的需求,倾听养蟹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并为农民牵线搭桥,提供供求信息。为了规劝商户入市交易经营,他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一个月下来,硬是将马路市场规范到了水产交易大厅河蟹市场之中,而人却整整瘦了一圈。但是,当看到河蟹市场车水马龙,秩序井然,购销两旺,农民的河蟹全部销出去的时候,他欣慰地笑了。多年来,孙怀祥没休过节假日,工作到深夜是他独特的“作息时间”。他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时常忍着满身裂口的痛、钻心难忍的痒,咬牙坚持工作。为谋划发展,他曾几天几夜不合眼;为了解下情,他每年下基层达200天以上,企业职工风趣地称他为“一线干部”。
为了做大做强这一“后方基地”,唐海县供销社在孙怀祥的带领下,积极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他们协调各部门,积极吸纳县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种养大户自愿参加,围绕水稻、鱼、虾、蟹等主导产业,组建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积极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举办庄稼医生培训班、测土施肥培训班,组织会员到外地学习考察、参加农交会等,开阔会员视野,提高会员素质。不懈努力带来丰硕成果,2007年完成商品总购进1.24亿元,完成商品总销售1.25亿元,全年盈利113万元,各项指标比2000年翻了两翻,县供销社连续6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