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纤维基因和杨树基因十分相似 。从中国农科院棉花所传来喜讯,由中美联合主持的棉花基因组测序中发现,“棉花的纤维基因和杨树的基因十分相似”。近日在河南安阳召开的国际棉花基因组研究大会上,来自美国、印度等30多个国家的200多位棉花科学家对棉花基因组测序中这一阶段性成果给予了很高评价。棉花产量、品质、抗性和营养高效等重要性状的形成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了解多基因作用的机制并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不同基因的组合,才能培育出有突破性的棉花新品种。此次在棉花基因测序中的重大进展无疑对今后棉花定向育种产生重大影响。
湖北新花4.5级居多。武汉目前上市棉花不多,市场以4.5级棉花居多,现货皮棉3级价格13100元/吨。棉花企业整体经营惨淡,目前没有转好的迹象。籽棉价格2.5元/斤左右。
棉秆成为利津农民“香饽饽”。棉秆栽培木耳出菇转化率达到137%,每平方米产量12.6公斤;利用粉碎后的花生蔓栽培金针菇,出菇转化率达到100%,每平方米产量20公斤,达到国内先进技术水平;另外,试验栽培的茶树菇、杏鲍菇、猴头菇、蟹味菇、灵芝等珍稀菌类品种也获得了成功。这是山东省利津县利用农业废弃物作为原料,研发食用菌产业和循环经济的一大突破。利津县每年棉花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针对棉秆等农业废弃物焚烧造成污染环境等问题,该县依托绿野菇业公司,组建成立了食用菌科研机构,并与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主攻食用菌原料开发,目前已累计开发食用菌省级新产品2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项,4100户农户种植上最新研究出的食用菌产品,栽培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年为种植户带来收入8000万元。正如该县北岭乡村民张延明所说,今年种的10亩棉花最少也收入1万元,到了冬天用棉柴做原料,建上两个食用菌大棚,一个冬天下来至少赚上四五千元,这一方面增加了收入拓宽了致富渠道,另一方面减少了焚烧棉秆对环境的影响,真是一举两得。
安徽淮南引进短季棉长势良好。安徽省淮南市棉花协会对订单棉新品种实行技术承包,植棉专家指导棉农科学促控,克服阴雨天气较多带来的影响,目前2000亩短季棉长势良好,已普遍开花结桃。安徽省淮南市棉花原来以春播为主,为了调整茬口扩大棉花面积,淮南市棉花协会去年引进适于麦茬田种植的短季棉,经过试种获得成功,今年入夏在孔店、杨公等乡镇推广种植。协会组织棉花龙头企业与棉农签订技术承包和收购合同,保证棉农每亩收获籽棉175公斤,如达不到亩产标准,由龙头企业负责补偿。龙头企业聘请了棉花技术专家,专家从供种、播种开始,就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由于今年夏季阴雨天较多,影响了短季棉的正常生长,专家到田头指导棉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打叉摘顶,并抓住晴好天气,喷施棉花生长调节剂,先促后控,防止徒长,使棉花多开花多结桃。到8月上旬,短季棉调节剂先后已喷洒3次,棉农反映调节效果明显,棉花丰收有望。
夏津农民抱团闯市场。近日,山东夏津县雷集镇民生绿色小麦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民利源棉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举行了揭牌仪式。这两个合作社将服务240个村庄、7500农户、10多万亩土地,有望使小麦、棉花产量提高20%。 近年来,夏津县将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建立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架起致富桥梁。合作社围绕小麦、棉花和蔬菜的种植,通过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交流、产品营销等活动,促进小麦、棉花和蔬菜生产上档次、上水平,逐步实现小麦、棉花和蔬菜种植的科学化、规范化、产业化和现代化。
国家棉花品种研发及育种试验站成立。为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加快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和生产领域的科技水平,去年,农业部组织开展了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柑橘、苹果、生猪、奶牛等10个农产品的现代化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过严格筛选,凭借在棉花研究方面雄厚的基础和突出的成就,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被吸纳到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之中,现在正式命名为“国家棉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辽河综合试验站”。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自1928年建所以来,一直从事特早熟棉花育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多年来承担着国家、农业部和省级下达的科技攻关及重点农业科研项目。现已育成20个棉花品种,累计推广1.5亿亩以上,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超过150亿元。近年来,尽管辽宁棉花种植面积不断下降,但是棉花一直是辽宁省支援西北地区的跨省合作项目,辽棉品种在新疆、甘肃年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00万亩左右,对新疆棉花主产区的经济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