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思想创造财富
——访四川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李震
本报记者 孙立新

  记者采访四川农资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李震时,他刚刚从抗震救灾一线回来,一个多月紧张的抗震救灾抢险保供工作,让他大病了一场。谈及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十年,李震的总结和梳理充满了哲学的思辨色彩,隐藏在背后的是他对化肥行业近三十年多年的积淀和感悟。

>>十年回顾

  观念突破理念创新的十年

  李震说,1998年“39号文件”开启的改革十年是观念突破、理念创新的十年。人们在企业怎样发展的不断思索和不懈努力中走过了十年,从改革开放三十年到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十年,思想解放是一脉相承的主线,改革解决了理念与习惯的矛盾,改革让农资人在观念上有了突破、理念上有了创新,提高了农资企业与市场的匹配能力。企业改制、并购、理念、人才观念等方面的创新无不打下了思想解放的鲜明烙印。十年来农资流通企业在观念上的跨越和进步,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无法想象和实现的,创新促进了企业的生长与发育。

  优胜劣汰,企业培育生命力和增长基因的十年

  这十年也是优胜劣汰、企业培育生命力和增长基因的十年。李震说,无论省级公司、还是市级、县级公司在这十年来都经历了优胜劣汰的严峻考验。国家政策的大环境和企业渴求发展的内因互动,培育了企业新的生命力和进化基因,不断造就了农资企业辉煌,从而成就了行业一大批优秀企业和优势企业,十年时间,很多拥有较强实力乃至进入国内500强的农资企业迅速崛起和成长。

  充满阵痛、机遇和公平竞争的十年

  回顾这十年,李震说,这是充满阵痛、机遇和公平竞争的十年。供销社农资流通企业分配制度、用工制度、人事制度、下岗分流等改革措施曾经历过阵痛,但也带来了巨大机遇,与此同时还要直面国外大企业、大集团的挑战。为什么又是公平竞争的十年?市场放开以后,在没有政策保护的前提下,为所有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不像过去,四川的政策和周边省相比,别人补贴多四川补贴少,现在都站在市场同一起跑线上。这公平竞争的十年为大家提供了同一个舞台、同一片蓝天;能力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广,蓝天之下没有天花板,就看你怎样扮演角色、如何发挥优势与潜能,提高企业内在驱动力。

  信息开放、共享和信息流动的十年

  李震说:我认为这十年是信息开放共享、信息流动交流的十年。十年来,农资企业之间互相交流,而且走出国门和国外优秀企业的互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交流了几乎所有重要的体制、机制问题。通过信息的流动,使农资企业共享了优势企业的经验和教训,享用了现代化的管理工具、管理办法。这点值得人们去思考与感悟,这是社会开放的功能,也是信息共享的成果。

>>十年感悟

  企业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如何创造财富

  十年峥嵘岁月,在李震的心头留下许多感悟。他说:企业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如何创造财富。

  原来四川省农资公司的总资本是两三个亿,改制以后迅猛发展,总资本现在达到将近50个亿。李震有一个体会,原来拥有财富多少不能证明什么,关键在于如何创造财富,把它们很好地利用和激活起来,高频率地运转起来,提高资本治理能力,才能促进企业财富的成长;拥有财富只是一个基点,通过这个基点利用它去撬动了更大的财富,这才是当为之事、有为之举。所以李震认为世上没有穷人,穷人只是待富者,就看如何去创造。企业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就可能改变现状,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这十年改革,李震认为最重要的是企业找到了如何创造财富的途径、手段和经验,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所在。

  企业赢得了挑战就赢得了发展

  李震说:这十年中,企业不断赢得了阶段性、结构性、资源性和原创性的挑战,并在这一连串的挑战中发展壮大起来。

  第一个是阶段性的挑战。“39号文件”之前、之后到现在,由于政策、市场、产品的变化,农资人迎接了各个阶段、各不相同的挑战。第二个是结构性的挑战。原来只搞流通,现在还进入生产,原来川农只经营尿素,可以说只能脱贫不能致富,现在氮肥、复合肥、饲料等都经营,结构丰富了,根据市场的需要开发了新领域、优化了经营结构,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第三是资源性的挑战。川农在迎接挑战中尽力先行一步,通过掌握资源,找到企业成长的途径,也体会到资源在企业成长中的支柱性作用。第四是原创性的挑战,怎样敢为人先的问题。川农改制在全国算较早的,为什么把个人股份融入进来?这个资本应该怎么样设计?都是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然后就是内控制度、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在那时需要勇气,有些做法在当时全国农资系统应该是原创性的。比如广泛采取资本运作、增资并购,股权互换或者引入个人资本进入流通或者生产领域,对重要企业实行年收入复合指标挂钩考核等,这种原创性实践一有自身特色,二不违反国家的政策。企业在迎接一连串挑战并战而胜之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了。

  实现三大转变发挥地利人和

  李震总结到,这十年川农实现了产品向产业链的转移,资产向资本的转移,企业整合向企业融合的转变,进而实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组合。

  原来川农经营饲料,现在搞饲料生产,原来经营化肥,现在投资化肥产业,原来经营煤矿,现在投资煤化工、矿产生产与加工,这是资源延伸的重要对策,使经营从产品本身向产品链、产业链转移;资产向资本的转移上,把一些有效的资本、房屋、设施投入到一些企业参股、合作。一些效益比较差的流动性资本,用租赁、联合经营、投资入股等多种方式,把资产尽量资本化。另外企业整合向企业融合转变,川农原先收购了很多企业,虽然整合了但没达到融合,人心不在一条线上,企业就很难搞好。不可能企业的所有管理都通过法定的程序来完成,还是需要有人性化的东西。现在集团拥有焦化、化肥、饲料等将近十个工厂,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大投放,求得人们的共识,稳定了人才镇定了人心,同时通过集团公司为新企业争取一系列有利发展的政策,李震说,企业做到利益的融合、人心的融合非常关键。

>>未来发展

  十年辉煌属于过去,站在新的起点上,未来是更加诱人的前景,李震以他特有的思辨和睿智提出了企业发展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防止企业的诚信透支。企业在发展初期经常有诚信透支行为。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诚信透支最终会做败企业,这样的企业是没有立足之地的。李震认为企业拥有好的信誉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李震说还要防止人脉资源主导经济行为。李震认为企业的发展要靠经营与洞察力,完全靠人脉资源来主导经济行为,是难以长久的。企业应该有合法的经济系统和运行方式、有遵纪守法的企业框架。李震认为做企业还是要脚踏实地,应适度降低人际关系成本,要过程可见,结果可控,防止企业非正常死亡,标准化对企业很重要。川农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论进入多少新的领域,这一点都是坚定不移的,要保证企业的政策和经济安全。

  谈及未来,不能不提到川农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李震自豪地说,川农在灾难中行动敏捷,在第一时间启动了救灾预案、奔赴灾区、把救灾物资送到一线,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不但承担了超出经营范围的任务,而且出色完成。急政府所急、救人民所困;大地震中川农很多基层网点倒塌了,抗震救灾进入第二阶段,大家硬是通宵抢运,在第一时间建立了临时供应网点,第一时间恢复了灾区的农药化肥供应工作,中央电视台对此也做了报道。

  通过抗震救灾这场考验,员工身上迸发出来的奉献精神、献身精神将成为企业一种宝贵财富,李震相信,在川农未来的发展中,川农人身上蕴藏的巨大精神力量必将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采访后记

  宽巷子、窄巷子

  地震给成都这座城市留下了太多破坏的痕迹。李震办公室墙上的裂痕、人们不再讲“推倒和”了、听说四川的好多景点都路净人稀……

  但四川人的秉性是不会就此“雌伏”的,他们永远喊的是“雄起”。

  采访结束返京前还有点时间,就上最近火得不行的“宽窄巷子”去了趟,这一下才算见识了啥叫真正的四川人、成都人。“宽窄巷子”是清朝时满族驻军的聚居地,后来慢慢成了大户人家的“高尚社区”,一直延续到民国,好多文化名人也在此扎堆。但毕竟是些陈年旧宅,据说曾经面临被全部拆除的命运。但在商业浪潮横扫一切的时代最终得以保存,还多亏了成都人骨子里那种文化自豪感,他们不想让今天的成都失去历史感。等到了那里才发现,还有一种更根本的原因——成都人才不会把这个地方弄没了,让自己没地方安逸!

  这里尽是成都人,男女老幼齐上阵。你们不敢来,我们自己耍好了!热闹的茶馆一角,三个年轻人围着一壶茶,好像忘了周围来来往往的人流;吵闹的天井当中,两个老友一人一张报纸,宛如身在桃源。这就是成都人的风度、四川人的风度。

  离开时空感激越飞扬的宽窄巷子,我突然领悟到为什么邓小平能够三落又三起,他不论何时都保有一种态度——运可以烂,但命一定要搞好;这样的人一定是举重若轻的,一定是注重民生的。

  川农的命运不也曾经低谷逼仄吗?10年前的命运转折让他们岌岌可危。但川农挺住了,并且迈开腿一步一步趟出来了。对川农人来说,出了窄巷子,就是宽巷子;出了宽巷子,就是“大农资”的新天地。

  世上再窄的巷子也窄不过人的思维和眼界;世上再宽的巷子也宽不过人的胆子和脚步。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