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8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与大“三农”脉搏一起跳动
——对许昌县农村信用社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张自学

  国家统计局调查队对千名农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66.63%的农民担忧缺乏资金。为解农民之忧,许昌县农村信用社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转变工作作风,创新服务手段,不断开拓新的贷款服务品牌,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有效缓解了许昌县农村的资金紧张局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推进许昌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许昌县信用社也先后被市、省人民银行和金融工会授予“许昌市金融系统明星单位”、“河南省优先支农、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具体做法

  许昌县农村信用社抓住国家宏观调控,支持“三农”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创新服务手段,调整信贷结构,加强与农民的联系,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1、强素质、树形象,建立高素质的农信队伍。一是不断加大员工培训力度。近两年来,县联社一方面加强对全县信用社职工的岗位培训,切实提高全员业务素质,至2007年底,全县共开办21期业务培训班,培训920多人次,培训各类业务骨干240人,培训合格率达90%。另一方面把主任培训列到了重要议事日程,重点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把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贯彻到信用社中层,保证信用社领导层的先进性。二是认真抓好党风廉正建设。不断加大对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在管人、管财、管物、管贷款的相关部门和关键岗位上建立了相互制约、规范运作的管理机制。三是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企业文化建设是影响企业外部形象的重要因素。县信用联社在坚持做好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狠抓企业队伍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与创建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社会形象紧密结合起来,借助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升效能活动等为契机,在全系统深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增强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利用多种载体,丰富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竞赛活动,增强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使许昌县农村信用社在业务经营飞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被授予“许昌市文明单位”、“许昌市双文明标兵单位”和“河南省文明单位”称号。

  2、调整信贷结构,支持农业产业化生产。围绕全县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县农村信用社把70%以上的信贷资金都投向了农业,重点支持养殖、木材、蔬菜等特色产业的生产和加工,推动全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截至2008年6月底,全县信用社对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贷款投放额度比2006年底的17338万元多投放926万元,余额达18264万元,有效地促进了许昌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如在信用社的支持下,苏桥镇禄马村取得承诺贷款资金646万元,发展种植大户20户,养殖大户415户,形成了三个养殖小区,年出栏生猪12000多头。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净增2000多元。

  3、推广新的信贷方法,加大贷款投放力度。为解决农村群众因无法提供抵押而出现的贷款难问题,县信用联社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各项规定,结合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联保贷款”富民工程。一是宣传发动力求一个“深”字,使联保贷款业务的开办从起步起就按照规范的标准进行。二是入户调查力求一个“细”字,真正了解农户的经济状况和实际生产规模。三是发放贷款力求一个“真”字,在办手续上下工夫,确保贷款实效。四是贷后调查力求一个“勤”字,信贷人员经常入户调查,拉近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的距离。自农户联保贷款发放以来,参加联保的行政村由开办联保贷款初期的13个发展到现在的194个,参加联保的农户有原来的100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18951户,农村信用社承诺资金达到17183多万元,累计发放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65800万元。农户联保贷款的发放,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

  4、拓宽服务领域,确保贷款实效。许昌县农村信用社为了推动支农工作向纵深发展,深入开展了“一连三送两促进”活动。即广大职工充分发扬“背包下乡”的“老农金”精神,深入田间地头、村组企业,主动上门服务,开展一个信贷员联系100个农户,为农户送资金、送科技、送信息,促进农民增收,农村信用社增盈活动。其运作方式是:统一为全县70多名信贷员制作了联系百家农户的宣传名片和信用社业务品种宣传单,每位信贷员在发放120张宣传名片的同时,发放业务宣传单,并为农户介绍贷款程序和其他业务品种,解决了农户对信用社业务半知半解的问题;为全县各村重点农户免费订阅《河南农村报》,共送出2200多份,有效缓解了农户信息和技术缺乏的局面;积极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及时解决农民生产致富缺资金问题。为农民送资金,送科技,送信息,把支农服务推向基层,有力地支持了全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5、积极开展信用户创建工作。为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县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展信用村、户评定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评定质量。成立信用等级评定小组,对评定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工,切实做到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时间人员到位。评定小组根据家庭情况、家庭面貌、家庭收入、历年信用情况、信用社入股情况和家庭存款情况等对信用社进行等级评定,最终确定授信额度。二是简化手续,提高服务水平。对评定出的信用户,信用社及时发放贷款证,按照“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全面推行贷款上柜台,极大方便了农户贷款,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带来的便利。三是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评定授信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在评定工作中,采取从细处入手,规范档案资料,逐户建立信用等级评定档案,逐笔评定出“优秀、较好、一般”三个等级。

  取得的成效

  由于许昌县信用社把经营思想定位在农村,把资金投向定位在农业,把服务对象定位在农民,及时调整信贷结构和投向,确保了全县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的70%必须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硬性指标,有力地支持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1、信贷业务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截止到2008年6月底,全县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达99581万元,较2006年底增加28784万元,增幅达40.66%,其中农业贷款占76.30%,余额达75981万元,较2006年底增加26233万元,增幅52.73%。为方便广大农民,全县信用社积极开拓小额农户联保贷款等新的信贷业务,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余额达5365万元。

  2、支持了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发放以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信用社的支持下,农户纷纷寻找致富门路,形成了以苏桥、陈曹、将官池、长村张、蒋李集等乡镇为主要基地的养猪、养牛、养鸡、养鸭等养殖业;以邓庄、五女店、椹涧等乡镇为主要基地的花卉、烟叶、蔬菜种植业;以河街、将官池、桂村、苏桥、尚集、艾庄等乡镇为主要基地的豆制品加工、面粉加工、铜木加工、机械加工、皮革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了农村单一的生产模式的转变,增强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如苏桥镇西张村在苏桥信用社的支持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在不到两年时间内,该村从事木材收购的农户达70多户,木材加工140户,增加木材加工设备150多台,增加机动运输三轮车140辆,加工层次也由原来单一的收购上升为加工板材、板条、半成板等,每天该村的交易额都在15万元左右,产品大部分销往山东。该村村委会主任说:“联保贷款为俺村的发展注入了资金,真是帮了老少爷们的大忙。”

  3、转变了信贷人员的作风,密切了信贷部门与群众的关系。通过开展“一联三送两促进”活动,信贷人员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切实转变,服务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走村串户,熟悉农民,了解农民,做农民的知心朋友。真心实意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从而取得农民的支持和信赖。陈曹乡后艾村的养殖基础较好,陈曹信用社在“一联三送两促进”活动中,了解到该村发展畜牧业资金短缺,就深入该村实地考察了解情况,积极为群众开办联保贷款。

  4、广大农民守信意识得到了加强,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许昌县信用社以评定“信用户”和创建“信用村、镇”为载体,引导农民崇尚信用,开展诚信经营,并在苏桥镇禄马村进行了“信用户”授牌仪式,广大农民守法、守信意识明显增强。西张村是一个400户人口的大村,原有陈欠贷款6000多元,并且时间较长。在信用户创建活动中,村两委主动把这些陈欠贷款本息一次还清。在信用社发展联保贷款时,积极配合搞宣传、调查、把关限额。村两委在贷款发放过程中严把贷款审查关,规定贷款户贷款时必须由村两委出具证明,并由该组组长陪同贷款户到信用社方可发放贷款。在贷款快到期时,由信用社通知村里,村里负责督促贷款户还贷。通过这样的运行,该村自开办联保贷款以来,无一笔形成逾期。如今,该村联保农户达252户,联保面达60%左右,信用社承诺资金达190多万元,目前联保贷款余额已达141万元。

  几点体会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缺资金是农民群众最大的担忧。作为国家金融部门如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救民急、解民忧,在保障收益的前提下,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从许昌县农村信用联社的成功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增强责任感,提升服务水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金融部门的支持。很多家庭通过外出务工或从事小规模种植、养殖获得的收入仅能满足最基本的生产投入和家庭日常开支,即便有一些结余,还要为学生上学以及婚丧嫁娶做准备,不敢投入扩大再生产,担心资金没有保障,这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金融部门要把群众的需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提升服务水平,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如在许昌县农村信用社地支持下苏桥镇禄马村、西张村以及陈曹乡后艾村,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发展产业,群众收入明显增加,成了较富裕的村子。

  2、创新服务方法,找准工作切入点。农村有些农户以及部分企业从没有贷过款,生产仅靠自有资金,业主信奉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宁肯不扩大生产也不愿贷款,这需要加强双向沟通。金融部门同志要深入农村、农户、企业,充分挖掘市场,明确服务方向,探索针对性强,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对发展潜力大,还贷能力强的产业、企业积极支持,促进发展,以保证按期收回贷款和利息。引导农户和企业与金融部门加强沟通,得到信贷支持,迅速做大做强产业,获得更大的收益,快速致富。在许昌县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一些村子和农户迅速致富,信用社的经营业绩也明显提高,实现了“双赢”。

  3、拓宽服务领域,增强贷款实效。据调查,影响农村信贷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受自给自足小农意识的束缚,一些从事生产经营的农户,完全依靠自有资金生产经营,认为借钱、贷款生产经营是不光彩的行为或经营不好的现象。二是一些农民本身缺乏生产技能和创业本领,没有进行生产投资的能力,给予贷款不仅不能发挥效力,还会形成不能按期归还的风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要加强对农民的生产技能培训和创业引导,把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劳动力资本,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金融部门的同志在对农户和企业进行资金支持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资源对业主进行引导和帮助,使他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强本领,适应市场,从而降低贷款风险,增强贷款实效。

  4、营造诚信氛围,优化服务环境。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地影响,一些群众认为银行的钱就是国家的钱,只要贷出来,就可以不还,诚信意识较差,一些贷款户和贷款企业由于不能及时归还信用社贷款,影响了再贷款,有些村里贷款没能及时归还,也影响到农户的贷款。金融部门要与乡镇及村级组织结合,认真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选活动。对文明信用户予以信贷支持,对失信用户予以信贷制裁,大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培育诚实守信文明乡风民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