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8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合作社走遍四海有“法宝”
——访江西丰城市恒衍鹌鹑养殖合作社社长孙旭初
本报记者 郭未名

  鹌鹑肉、鹌鹑蛋,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被誉为“动物人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鹌鹑养殖行业中来,孙旭初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江西丰城恒衍鹌鹑良种场的场长,也是恒衍鹌鹑养殖合作社社长。

  位于江西丰城孙渡街道的恒衍鹌鹑良种场,是江西省农业厅认可的全省首家一级鹌鹑扩繁场,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几家持有“无公害畜禽产地”证书的良种场。它占地50余亩,年可产种苗1000万余羽、种蛋600多吨,年产值1.2亿元,纯收入达3000万元。恒衍鹌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前身正是这个良种场。目前,遍布全国的合作社正式成员已经达到2339个,带动农户1.2万户。其生产规模名列全国前茅,销售网络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产品还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要说这家养殖合作社为什么能发展到如此规模,还要从带头人孙旭初的几样“法宝”说起。

  法宝一:辨别雌雄的“独门绝技”

  分辨鹌鹑的雌和雄,现在看起来非常简单,然而,它曾经是养殖户面临的最大的一道难题。养鹌鹑赚钱全靠鹌鹑蛋,母鹌鹑天生比公鹌鹑受宠。但鹌鹑只有在出壳30天后才能慢慢区分公母。没什么用的公鹌鹑白白占据着禽舍,浪费着饲料。因此,困扰农户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在饲养初期把雄鹌鹑淘汰掉。

  孙旭初毕业于江西省农业大学,原来是孙渡街道办的干部,1995年下海养起了鹌鹑,但因为不能及时分出雌雄,养了几年并没赚多少钱。孙旭初对记者说:“养雌鹌鹑赚的一点钱,都补贴到雄鹌鹑身上去了,所以没有太好的经济效益。”当时能解决这一难题的人在全国都寥寥无几。孙旭初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于2000年找到了解决办法。他用一种黄羽毛的中国公鹌鹑与一种麻羽毛的朝鲜母鹌鹑杂交,终于培育出了从颜色上就能分辨出公母的鹌鹑。“出壳以后,黄羽毛的就是母的,隐性的;麻羽毛的就是公的,显性的。”

  孙旭初淘汰了没用的公鹌鹑,增加了下蛋的母鹌鹑,彻底改变了原来公母混养赚不了多少钱的局面。孙旭初把养殖规模扩大到20万只,到2004年全丰城市鹌鹑养殖户达到800多户。2005年,在孙旭初的带领下,成立了鹌鹑养殖协会,2007年9月正式注册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在不仅拥有分辨雌雄鹌鹑的技术,还与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共同推进“高产黄羽鹌鹑的选育及相关技术研发”项目,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鹌鹑良种,并率先在社员中推广,让社员尝到了“头啖汤”。

  法宝二:防治疫病的“专利秘方”

  随着鹌鹑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鹌鹑养殖专业村越来越多,养殖人员技术素质参差不齐,鹌鹑有时候会生病,给养殖户带来比较大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孙旭初自己研制了一种用于鹌鹑疫病防治的中草药制剂“鹌鹑防病丹”,它可以防治鹌鹑禽流感、新城疫、白痢、禽霍乱等多种疾病,已被江西省科技厅列为重点推广项目,目前正在申报专利。

  “不管是不是专利,都是要给社员使用的,外省市的社员来丰城购买种苗、饲料,都会一同将这个‘鹌鹑防病丹’带回去。它是作为饲料添加剂配套给社员使用的。”因为这种药剂是中草药制成,绿色环保,副作用小,效果又好,所以大受社员的欢迎。

  法宝三: 社员网络遍“四海”

  北起鸭绿江,南至万泉河,西起云贵高原,东达江浙沿海,这是恒衍鹌鹑养殖合作社社员大家庭的真实写照。

  在合作社成员中有3户来自辽宁省丹东市,他们通过网上得到信息,慕名而来“拜师学艺”,最后这3家东北养殖户都加入了合作社。起初,这几个养殖户的蛋不好卖,合作社还帮忙将鹌鹑蛋运到北京销售。后来他们准备跟日本、韩国签订销售合同,又向合作社“娘家”请教该怎么签。“合同的各个细节都是合作社给把关的。价格太便宜了,不能因为外国人买咱们东西,就什么都要迎合他,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养殖效益。”说起这话来,孙旭初底气十足。现在这几家东北社员的养殖规模已经达到100多万羽,如果按一只鹌鹑产值30元钱计算,一年销售额就有3000多万元。

  再说说最西面,合作社已经把触角延伸到云南西双版纳。刚开始的时候,云南的养殖户同样分不清鹌鹑公母,后来都慕名加入了合作社。“我们供给他的种苗都是母的,虽然价格要贵一些,比如公母混杂的种苗卖3毛,我们的纯母种苗卖5毛,但是他们还是愿意接受我们的种苗,因为还是我们的效益好。”如今,西双版纳的30多个养殖户每年从合作社要购买60多万羽种苗,他们产品出口到了泰国、缅甸。孙旭初还告诉记者,南部沿海地区的社员,如福建的养殖户还把产品销往海峡对岸的台湾岛,以及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几年来合作社累计创汇达300多万美元。

  法宝四:有“甜头”才有“奔头”

  成立合作社就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售价,让社员获利。只有尝到了甜头,农民才愿意加入。据统计,几年来合作社社员人均增收3万余元,二次返利也有500多万元。

  要说养鹌鹑获利,养殖户万川最有发言权。今年,老万的儿子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这是他家的第二个大学生,两年前他的女儿已经上了大学,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供两个大学生读大学,负担可想而知,然而,老万却底气十足:“我儿子四年的学费都存在这存折上了,全准备好了!”原来,让老万有底气的是他家的2万只鹌鹑,近两年不仅鹌鹑蛋不愁卖而且下架的老鹌鹑也卖了好价钱。到今年5月份他家的存款已经达到了5万,儿子的学费自然不在话下。“养鹌鹑一年我们赚3万到4万没有问题。”老万不无得意。

  孙旭初告诉记者:“我们的鹌鹑蛋一斤要比别人多卖1块钱,1万羽鹌鹑生的蛋一年要多卖7000元。一般的小户能养2万羽,大户能养殖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羽。而且每年都会有二次返利,比如市场价5元,我们能卖到5.5元,多卖5毛钱,那么其中三毛钱返给养殖户,其余2毛钱作为合作社的公共资金,养2万羽鹌鹑的养殖户,一年返利能得到3000多元。”

  “鹌鹑蛋好卖,但淘汰的老鹌鹑不好处理,我们就把它加工成类似‘板鸭’的‘板鹌鹑’。我们还做了鹌鹑咸蛋、鹌鹑卤蛋,加工之后大约一斤鹌鹑蛋可以增值3块多。”孙旭初告诉记者他们为此已经创办了加工厂。

  合作社的销售范围遍布全国,可以相互调剂,保证社员利益最大化。孙旭初向记者讲述了一个鹌鹑蛋“回娘家”的故事。“去年南方遭遇冰雪灾害,广东社员本来是从丰城调鹌鹑蛋在广东销售的,因为冰雪灾害把江西的很多鹌鹑都冻死了,造成江西的鹌鹑蛋比广东还贵。我就建议他们把鹌鹑蛋运回‘娘家’来卖,并且我按6元一斤的价格给他们。他们返回江西不仅把鹌鹑蛋卖了个好价钱,还捎带把种苗带了回去。你看这多划算。”

  有专家称赞恒衍专业社是全国甚至亚洲最大鹌鹑良种繁育基地,然而孙旭初并不满足现状,一个新的鹌鹑基地和种苗厂已经在丰城建成,他的新目标是年产5000万羽鹌鹑。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