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棉花年度末期,新疆棉花又滞销了,之所以说“又”,就是说新疆棉花滞销已并不是第一次。新疆棉花滞销了,经过各方呼吁,国家挽救新疆棉花企业的政策就又出台了,新疆棉出疆运费补贴。新疆棉滞销,是因为新疆棉太贪图“暴利”,价格没有达到意趣而不卖最后堆积下来?还是因为在销售中,部分棉花因客观因素而没有出售?即是囤棉还是存棉的问题。此问题最近成为业界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对新疆棉滞销的问题,需要客观分析,不能一棒子打死,国家不能总是扮演新疆棉花企业救世主的角色,更应该高瞻远瞩,大胆放手,让棉花企业在市场中学会游泳。当然游泳的过程中,被呛水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一听到呛水就赶紧给救生圈,这样,棉花企业永远也学不会游泳。
存棉还是囤棉?
棉花滞销是因为市场资源多,而需求小。由于棉花的地域性,虽然当前棉花市场国际一体化特征明显,棉花企业都需要进口一定量棉花弥补供给不足部分,但是大多数纺织企业还是喜欢用当地棉。如每个年度初期国内纺织企业消耗的多是地产棉,只有等到年度后期,国内资源减少,才开始大量消耗进口棉。从我国每年700万吨的棉花产量、1000万吨的棉花消费量来看,如果及时地顺价销售,棉花不该出现滞销。
从去年和今年棉花滞销看,滞销的棉花多是一些大规模棉花企业的,而且比较集中。上期《都是囤棉惹的祸?》一文说:“这种棉花滞销是存棉不是囤棉,把存棉说成囤棉是一种误解”。但笔者认为,存棉和囤棉从数量上是有本质区别的,只有当棉花达到了一定量后才叫囤积,不然就是正常的存棉。如果滞销的棉花是多家棉花企业的几吨棉花,那么就不该是囤棉;如果滞销的棉花却是集中在几家棉花公司里的几十吨甚至上百吨棉花,那就是明显的囤积。据笔者了解,去年和今年滞销的棉花都是集中在几家大棉花公司,数量也是动辄就是几十吨。这两年的棉花滞销就是囤棉惹的祸。
去年8月份,为解决新疆棉滞销问题,国家出台了“一配一”政策。棉花滞销,多存在于一些大的棉花企业手中,他们具有收购大量棉花的能力,他们的呼吁也有份量。这个政策出台的出发点是,保证新疆棉花企业的经营,为新年度新疆棉收购做准备。另一个方面也是维护棉农利益。如果这些大棉花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势必影响到新年度棉花收购进程,必然将影响蔓延到棉农身上。国家从惠农政策出发,采取了扶持政策,是着眼于大局。
从国家扶持政策上,棉花企业应该学会自醒,而不能形成依赖情结,不能一到年度末期,棉花销售出现困难就向国家要政策。而国家也不会,更不能总向滞销的棉花企业一味地扔救生圈,在市场中棉花企业应该学会游泳。
蓄水池要设“警戒线”
在棉纺行业链条上,棉花企业属于其中一环,它具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承上启下。从棉农手中将棉花收购上来,保证下游纺织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蓄水池。由于棉花是季节性作物,而棉农又没有存放的能力,纺织企业也不乐意存棉,自然存放就落在了处于流通环节的棉花企业身上。可以说,棉花企业自然在棉纺产业链条中就具有蓄水池的作用,但蓄水池应该画上“警戒线”。“警戒线”要和时间成反比,随着时间的前进而下降,越是年度后期“警戒线”就要越低。
一般年度后期,棉花资源减少,棉花价格都将上涨,其中包括存棉成本费用的上涨。去年8月份以后棉花价格迅速上涨,9月份新疆2级棉为14200元/吨左右。再加上去年国家出台的“一配一”“救市”政策,仿佛让一些棉花企业看到了如果2007/2008年度后期棉花滞销,他们还仍旧有出路。
今年春节以后,棉花市场出现了一波上升行情。据一位新疆人士介绍,那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级棉花销售价格为14200元/吨,地方的为13800元/吨(不加运费),而他们的成本在13000元/吨,甚至还低。当前,加上5个月的存储费用,新疆2级棉成本应该上升到13800元/吨。而当前新疆2级棉的市场销售价格为13700元/吨左右。那些手中拥有大量棉花资源的企业,到了现在却没有等来像去年那样的上涨行情,这个价格对他们自然是亏损的。而如果新疆棉花企业能够及时销售,不至于出现7月前仍有百万吨棉花没有出疆的现象。虽然有人说新疆棉花出疆受到车皮的限制,但是春节以后,新疆棉花的车皮是相对宽松的。在这种情况下,新疆棉花销售滞销,其中必然有囤积的成分。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仍旧再次出台救助政策,必然助长这些棉花企业的依靠情绪,容易造成一些棉花企业年度销售不着急,总是等着国家给政策。
一个年度即将结束了,另一个年度又将开始了,过往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今后。希望新疆棉花不要年年滞销,所有的棉花企业都要在市场中学会游泳。2008/2009年度,希望新疆棉花企业不要再让国家为其销售另开炉灶。希望因囤棉而亏损的棉花企业,2008/2009年度保持好“警戒线”,将囤棉变成存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