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8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紫砂署款背后的品牌文化

樱 子

  和意大利的皮件、德国的造车工艺一样,中国的宜兴紫砂壶也是有名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之所以能闻名于世,必然是由大大小小的品牌共同努力经营的。你我所熟悉的紫砂陶艺也是如此,它特殊的署款文化,造就了无数大大小小的个人品牌,这些品牌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受庇于“中国宜兴”大品牌;上世纪80年代以后则滋养于紫砂一厂黄金招牌的沃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由于大环境的变迁,黄金招牌日渐涣散,终而形成今日以“小作坊”形式存在的个人品牌。于是,如何经营个人品牌成了宜兴陶手们的重要课题。

  事实上,紫砂陶艺文化可以说是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中,人文色彩仅次于书画艺术的一个品项。几乎每一件紫砂壶都有一组款识,不但标示出它出自何人之手,更代表着某一位特定的陶人或文人,以及他们在这块泥土上所作的努力。这种特殊的署款文化,使得紫砂陶艺有别于玉器、铜器、瓷器等仅以造型、材质决定一切的标准。在紫砂世界里,一个款识代表一个陶人、一个品牌、一种风格,更代表着一种水平、一种责任。这种准确而特定的“隶属感”,让我们从器物本身的玩赏品鉴,升华至形而上的人文精神。透过这种“指名道姓”的署款文化,也让我们在数百年后的今天,得以透过文献、传器,梗概知悉这些陶艺先辈们的制器风格与点滴佚事。

  就这样,我们知道400年前的时大彬是紫砂界第一个以茶壶进行“关说”的陶人(《先进录》:时子之入学,以一罐得也);我们也知道第一个将学生作品拿来署上自己款识的人,一样是时大彬(《阳羡茗壶系);我们更知道,在成名后耽于逸乐,不务本业,靠着弟子们的“代工壶”谋利,终至技艺日衰的陶人不只是当代部分名手如此,事实上在明代的陈信卿便已立此殷鉴了!当然,我们也从文献中了解到,为紫砂艺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不只是当代的高海庚,早在明代的陈仲美便是“心思殚竭,以夭天年”!令我辈感慨的是,人性与紫砂的互动数百年来仍未改变,人性的善与恶反而更强烈地左右了紫砂的发展路线。

  近几年来,通过往返两岸的朋友,传回了多少成名陶人“晚节不保”的放浪、近利、脱序行为的见闻,这些现象在宜兴当地或许已是公开的秘密,然而听在台湾爱壶人的耳中,无疑是一种打击。别小看紫砂壶署款,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陶人辛苦半生所经营起的个人品牌,是禁不起负面传播的。尤其是在个人品牌已成为未来紫砂的行销主流下,再不知爱惜,难免要遭到市场唾弃。在前几年,我们看尽了隐藏在狂热之后的贪婪与丑态;于今,我们可千万不能再失去反省的能力啊!有人说:“茶冷了,才尝得出优劣”,验诸紫砂,何尝不然!在紫砂个人品牌时期来临的时刻,我以一位资深业者的警语与紫砂艺友们共同警惕和勉励:“我们经营、收藏茶壶的人若真的对紫砂灰心了,大不了走人;可是宜兴工艺师们是世世代代、子子孙孙从事紫砂行业的,他们再不珍惜,谁救得了他们?”忠言逆耳,愿爱壶人共勉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