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致富先行探路
年近60岁的吴长根是福建尤溪县人,说起11年来办合作社的故事,他的精神头儿可足了,他能滔滔不绝地给你讲上一个钟头,言语间流露的是他对合作社的那份热爱。
他是怎么和合作社结下缘的呢?在福建尤溪县八字桥乡,几乎家家都种佛手瓜和金柑,这是当地两大特色农产品,尤其是佛手瓜,因为它的外形像一双佛手捧着一棵种子一样,所以又名合掌瓜。佛手瓜因为好种又好养,在房前屋后、山涧河边搭架随地生长,无需施太多的肥,长势就很好,一朝种植,年年收获。但是在1998年以前,由于农民也不懂得怎么去营销,佛手瓜在市场上没有知名度。当时主要是一个浙江人去收购,价格压得很低,最便宜的时候达到几分钱一公斤。虽然佛手瓜的年产量达到3000吨,但并没有让当地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瓜农也失去了生产积极性,吴长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如何能让佛手瓜变成致富瓜呢?吴长根开始仔细琢磨。他觉得,不能受制于一两个商贩的收购,而是要把佛手瓜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这样才能让佛手瓜卖上好价钱。但是具体怎么操作呢? 当吴长根一筹莫展的时候,机会来了!八字桥乡政府、乡供销社为了解决佛手瓜的销售难题,决定成立营销协会。吴长根原来是八字桥乡供销社主任,这个担子由他来挑,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于是, 1998年3月,由乡政府牵头,依托乡供销社,吴长根和几名农民发起成立了尤溪县第一家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八字桥乡农民营销协会,2001年更名为金柑佛手瓜营销协会。他们在当地收购,到上海、福州等大城市闯市场。但没多久,吴长根发现了新问题——协会和瓜农之间纯粹的买卖关系,瓜价高低由协会说了算,销售利润的大部分只能分给协会内部成员,普通瓜农不能享受二次分红,也就没有得到太多的实惠。吴长根觉得办这样的协会显然没有达到他当初想帮普通农民致富的初衷。
成立规范的合作社
协会的机制不能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吴老根又开始寻找他路。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他发现,想让瓜农都获利,最好的办法是办“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社。2003年,正值国家大力提倡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当年4月,吴长根把协会注册为八字桥金柑佛手瓜专业合作社。按照规定,合作社要选举产生合作社的“头儿”,一共有30几个人投票,吴长根以全票当选为合作社的理事长。至今为止,合作社开过三届理事会,三次换届,吴长根都是全票连任。
吴长根的合作社,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普通瓜农的利益。合作社按照“产品60%、人才20%、资金20%”的比例进行综合评估入社。合作社吸收生产大户、乡村营销能人和民间信用资金投资加盟。入社社员既是生产者又是营销员,普通瓜农以瓜入社。合作社设有理事会、监事会,还保证有85%以上的瓜农参与流通环节分配。目前,合作社600多名社员中,有300户多是生产大户入社联营经销。佛手瓜统一使用“活水牌”商标。合作社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营销、统一定价并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以保护瓜农的利益。合作社如此规范运作,得到了好评。2001年被列入尤溪县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正式更名为八字桥乡金柑佛手瓜营销协会;2004年佛手瓜专业合作社被福建省农业厅定为农民合作组织示范点,被农业部列为农民合作组织示范项目;2004年被省农业厅授予无公害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
2004年,合作社外销佛手瓜9500吨,创利润1300万元。合作社成立前三年就在全国26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营销网络,平均每年推销佛手瓜1.3万吨,为瓜农户均创收7000余元。
实惠多 满意多
为普通瓜民谋利是吴长根的心愿,办了合作社以后,他的心愿慢慢地实现了。而如何能让瓜农与合作社的其他成员一样 “有利同享”是吴长根考虑最多的问题。经过研究和学习,他带领合作社建立了科学的二次分红机制,即把销售利润中除了提取风险金外的剩余部分返还给瓜农。在返利的过程中,只有瓜农才有参与二次分红的权利,并且按瓜量分红。从2003年到2007年,合作社每年为社员分红为60多万元、90万元、99万元、104万元、94万元。二次返利的数量也相当可观。曾有一户瓜农一年二次分红就分到5000多元。现在,合作社年销售额达8000多万元,去年销售额达8100万元。
如今,八字桥乡几乎所有的佛手瓜的瓜农都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拥有23辆运输货车,其中有17辆封闭式冷藏运输车,与尤溪县邻近的3个市、7个县的农产品运输基本都用合作社的车。瓜农除了在种瓜季节从合作社中获得利润以外,农闲季节还可以帮合作社运输车队装车,一个月下来就能赚个七八百,几乎所有瓜农都不出去打工了。瓜农对吴长根办的这个合作社打心眼里感到满意。
没有假期的合作社理事长
自从办了合作社,吴长根就没有了节假日。随着合作社不断地发展壮大,他越来越忙。每年6月到11月底,是佛手瓜的采摘期,这段时间吴长根忙得就不用说了。而在每年12月到次年5月,由于合作社基本上已经成为周边县的农产品物流基地,负责运输各地的蔬菜、瓜果。吴长根这个当家人自然也就没闲着的时候。他习惯于每天6点起床,然后早早地来到合作社。紧接着,吴长根要完成两件事。
第一件事很“现代化”:他打开合作社的网上银行查看账目情况,看看前一天和当天到账的资金及账面上可调用的资金。“有了这个银行我们销往外地的瓜,回款能够及时地到账。这对于我们调度资金非常方便!”吴长根说。
第二件事:做好安排调度车辆的计划。目前,合作社有23辆运输车,要负责十几个村、二十几个点的收购,因此调度车辆是一个大问题。吴长根先初步作出当天车辆调度的计划,然后等其他理事会成员到齐以后,集体讨论来决定。
合作社制度的严谨保证了运输销售忙而不乱,更保证了合作社的效率。合作社在一天天的发展壮大。“我们不愁资金,农行要给我们优惠发放贷款300万,但是我们只要50万就够了!”对这样大的家业却不缺发展资金,吴长根很是得意。
谈起下一步的打算,吴长根说:“首先要建立一个物流配送中心。方案已经报上级部门了,马上要批下来了!”他兴奋地说。
“我们还要联合农行建立一个担保合作社。现在正在准备中。”原产于云南的天山雪莲果,合作社最近种植成功了,吴长根正打算扩种新品种。
“再投资500万元建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预计在2010年能建好,占地大约一万平方米。”
吴长根充满了憧憬,更充满了干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