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8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如何看待纺服出口退税率的提高

张洪洲

  纺织品出口退税率提高与否,是国家众多财政税收政策中的一个,要从国家全局出发,才能权衡利弊,做出相对接近的判断。以下试从宏观经济形势、国家财政收支状况、国家对企业及民生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加以分析。

  一、世界及中国都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压力,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抑制通货膨胀是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增大流动性措施出台的可能性不大。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明显的滞胀状态,中国亦不例外,中国的纺织行业由于产能严重过剩,滞胀状态尤其突出。所谓滞胀,即经济衰退、通货膨胀。本轮经济滞胀源于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源于货币政策。由于美国的弱势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推动通货膨胀,而物价水平与社会总需求反向运动,即物价越高,需求越少,产品生产也会萎缩。所以CPI提高,GDP就会降低,滞胀型经济危机产生。滞胀经济是经济危机中最难治理的一种形势,在这种形势下政府会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要刺激经济发展,防止经济下滑。而政府没有任何措施针对这两个方面同时有效,如果抑制通货膨胀就会加大经济下滑;如果刺激经济发展就会加剧通货膨胀,在这两个方面政府必须有保有舍,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中国虽然已成为世界强国,但由于人口众多,财富人均占有量较低,而且贫富差距大;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大多数人抗风险能力较弱, 家庭恩格尔系数较高(即家庭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较大)。虽然目前的CPI涨幅为8%,但其中食品涨幅已远远超过CPI涨幅,一年来肉类累计涨幅已达到三位数以上,粮食、蔬菜累计涨幅达到20%以上。虽然汽车降价,但与大众人群无关;虽然衣服没有涨价,但衣服不是每天都买。而民以食为天,食品类价格上涨,大大加重了大多数人的生活负担。为了不让物价侵蚀平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维护社会稳定,抑制通货膨胀将是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

  既然防通货膨胀是首要任务,降低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扩大出口、增加国内流动性,进而加剧通货膨胀的措施出台就会很谨慎。

  二、未来国家财政收支压力加大使政府新的减税政策变得谨慎。

  按我国的税负水平计算,国家税收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近几年国内生产总值约25万亿元人民币左右,税收收入约5万亿元人民币。按国际惯例CPI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要牺牲掉5%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如果中国把CPI由现在的8%降到4% 则需要相对牺牲掉20%的GDP,同时也会相对减少20%的税收。所以后期国家财政收入状况不容乐观。而近几年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国家取消了农业税,每年直接减少税收1250亿元;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农村合作医疗等支农资金每年约4000亿元。今年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降低利息税以及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增值税改革推进等都会造成财政支出增加、税收减少。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将使国家财政每年多支出近200亿元,在经济放缓预期下,未来财政收支压力加大。

  三、国家对纺织企业及民生的基本定位会左右政府基本思路。

  虽然最近纺织品服装出口出现回落,但这符合政府减少贸易顺差、平衡国际收支、减轻外部压力、减少顺差带来的流动性过剩、节能减排、加速产业升级的调控目标。如果没有选择地调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就会使低附加值、粗放经营、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的小企业死灰复燃,并阻碍有竞争力的企业发展,使以往的调控前功尽弃,反复无常的政策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即便因调高出口退税率存活下来的企业也会被以后的能源价格调整及减少排放等环保成本压跨。

  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策均是以招商引资为重,只要有利于企业发展便是一路绿灯,甚至免除一些企业家的原罪,只要有利于企业可以牺牲劳动者的权益。开放初期为了启动经济发展,政府走了典型的富商主义道路。当今政府的导向明显转向了关注民生、关注平民的富民主义道路。符合“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国策。

  在未来国家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与其去扶持一个传统行业中的没落企业,不如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帮助失业贫困人口。况且在我国基本社会保险范围扩大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会下降。

  在通货膨胀、经济放缓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政府以抑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就必然减少对企业的支持和对经济的刺激,并增加对平民的财政补贴,而财政收支的压力也会限制政府新的减税措施。所以,即使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可也必须根据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综合权衡、区别对待,或许只针对高附加值产品。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