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铁肩担使命 壮心致千里
——访四川省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邦宁
本报记者 赵光辉

  杨邦宁近影

  1998年11月,“39号文件”下发,从此中国化肥流通领域开始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征程。在这个文件颁行10周年纪念之际,记者来到成都,采访了农资流通改革辉煌10年的见证者、参与者、创造者——四川省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邦宁。

  地震灾难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农资市场变幻莫测的疑云萦绕心头,与君一席话,洞见十年事。10年来,在中国西南这块热土上演的农资改革壮剧,细细道来,至今仍扣人心弦;杨邦宁作为这段历史的直接策划、创造者,他的事、他的情、他的泪,至今仍如赤壁雪浪拍打着记者的心扉…… 

  一个从不浪费生命的挑担者

  杨邦宁是个与农资有缘的人。1961年,因为父亲是“黑五类”,15岁初中毕业的杨邦宁被迫辍学,开始在四川德阳县新盛乡供销社站柜台。10年里,他卖过布、酒、肥料、煤、百货,还当过农资技术员,跑了8年田坎,到处指导农民用肥、用药。他是个用心做事的人。别人卖布用剪刀,他用两手一扯,整齐准确,他的“二指禅”成当时一绝,在1969年全县练兵比赛中还得了第一名。

  1987年,工作出色的杨邦宁调到了德阳市供销社。不甘平庸的他主动放弃了轻闲的机关工作,用借来的5000元钱组建了德阳市贸易中心,筹建德阳大厦。一年半后大厦建成,成为当地最高规格的酒店、最大规模的商场。1998年初,杨邦宁被调到德阳市财贸政治部任主任。这一年,杨邦宁52岁。

  就在这一年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幕拉开,四川省农资公司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盖了半截的一幢大厦也命悬一线,老总辞职,人心涣散。四川省供销社领导紧急找杨邦宁谈话,并留下话——只有一天的时间考虑。觉得在财办的安静生活是浪费生命的杨邦宁,最后决定——到成都去拼搏一下。于是,杨邦宁的人生轨迹被“39号文件”改变了——1999年1月,杨邦宁离开安安稳稳的财办来到了省农资公司。

  1953年,7岁的杨邦宁一家离开成都时,路上跑的还是烧木炭的蒸汽汽车,从大都市到小山村,再从小山村回来。现在等着他的是西南农资交易市场这个半拉子工程。“我一看市场的位置就在1953年前我家的门口,不管怎么说我都要把它修起来!”计划经济公司有钱,现在计划没了,钱也没了。修,整个公司有可能要拖垮;不修,前期投下去的一个多亿就肯定要打水漂。杨邦宁想,把这1个多亿白白扔掉?实在想不通。我们改制的目的是为了把农资公司改强改大,而不是改散改垮。经过杨邦宁一番努力,大厦有惊无险地竣工了,现在地处市中心区的罗曼酒店,是农资公司的优良资产。

  直面挑战  创新争先

  提起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10年,杨邦宁说,这十年的风风雨雨对个人来说都在其次,对公司确实是生与死的考验。当时的四川省农资公司实际上被釜底抽薪,只有背水一战,否则断无生路。

  直面挑战是杨邦宁的性格,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打退堂鼓”这个词。川农当时已萎缩到仅仅像个尿素厂家的销售公司,前景岌岌可危。杨邦宁认为,在一个新的“圈地运动”和群雄争霸时代,要杀出重围,只有延伸和创新才是出路。为此,杨邦宁对传统农资概念进行创新,主动引导企业走“大农资”的战略方式,大力推进“工贸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的大发展战略。他突破“盆地意识”的“大农资”概念,不仅扩大了农资的外延,拓展了农资概念的内涵,同时也创新了农资经营理念,准确地把握了农资行业发展的时代脉搏,成为中国农资行业提出“大农资”理论的第一人。

  杨邦宁说,前所未有的挑战往往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就看你是迎战还是落荒而逃,是创新还是守旧。改革初期,川农结构单一,是创新产生了“大农资”战略;2006年农资流通市场对国际放开,看似大兵压境,是创新让“邦力达”横空出世。这几年农资市场竞争加剧,但杨邦宁认为这正是农资企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参与更广阔的市场竞争,在打拼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自信。在收购甘肃刘化时,协议都签了,刚刚增发了股金、财大气粗的美丰“横刀夺爱”,说四川农资给多少钱,我提高10%。杨邦宁说挑战是前所未有,但退缩肯定不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发现、发挥自己的优势。像我们改制以后,既有国有的优势又有改制以后的灵活,兼有系统和市场两方面的优势,我们就要据此去扬长避短。

  改革催生“大农资”理论

  从征求意见到报到上班仅三天时间,52岁的杨邦宁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当时,四川农资公司在多重挤压下风雨飘摇,三百多名员工不禁担忧“公司到底还能生存多久”?

  “痛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盆地意识是不行的,只有延伸和创新才有出路!”杨邦宁说。2002年,四川农资公司召开战略研讨会,寻找突破口。杨邦宁提出扎根“三农”是农资企业的优良传统,是农资企业的优势和发展基础,农资化肥贸易是我们的主业和强项,我们既不能退让,也不能固守一方。我们必须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变守势为攻势。首先,采用沿主营业务延伸的方式,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化肥贸易产业向上游的化工产业延伸,向下游终端连锁延伸;饲料产业为龙头向上游繁育和下游食品加工延伸;用国内贸易补充国际贸易,由内贸向外贸延伸,以农资为主线向纵横两方向发展。其次,以“空杯的心态”积极吸纳先进管理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吸纳股本,变股权单一为多元化;学习和采用“激活休克鱼”的方式,用低成本运作参与资本重组,迅速扩大资本容量;本着“有什么样的人才发展什么项目,需要发展什么项目就引进什么样的人才”的原则不断补充高素质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变单一尿素经营为尿素、钾肥、磷肥等多种品种并举,变单一化肥贸易为以农资为主,实业、高新农业、物流、酒店多产业板块支撑的经营框架。采取多种措施,贴近资源、贴近市场、贴近“三农”。 

  创新的“大农资”理论带来了创新的市场实践:川农突破了单一的资本结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实施商业资本运作,资金调拨有偿使用;创新战略联盟观念,提出混合经济体制,推进股权多元化,引进更多的战略投资伙伴……

  “帐篷理论”承载“大农资”梦想

  在几年的市场实践中,杨邦宁又以“一个主干,四个支柱”撑起的“帐篷理论”对“大农资”战略的实施进行了精妙的阐释。

  “由于四川特殊的地理和化肥市场环境,省级农资公司不搞农资不行,仅仅搞农资也不行。我们决不走简单多元化之路,还是要突出主业。‘大农资’是与化肥相关的产业,包括上下游产业以及支流产业。农资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还是以农资为主业。”杨邦宁道出了“大农资”的核心主干。

  川农“帐篷”的第一个支柱就是化肥进出口的延伸。原来只是向东南亚市场出口尿素,目前氯化铵、硫铵、磷铵也通过该渠道进入东南亚市场;增加肥料出口的同时,还拓宽了出口种类,由原来的肥料发展到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2006年,和意大利合作的食用菌项目销售额超过1亿元。2007年,川农与意方联合投资在四川建立了一个食用菌加工厂。

  第二大支柱是化工实业和矿产领域。能源、资源成本的上升,导致化肥生产企业的竞争加剧,川农审时度势,由单纯的化肥转向资源领域,把资源战略纳入整个农资经营的系统当中。目前,四川省农资已经拥有了煤炭供应话语权的同时,在重庆控股了一个焦化厂。其后的西藏铅锌矿等矿权紧锣密鼓、风生水起……

  第三大支柱是以饲料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领域。在政府的支持下,四川省农资控股的隆生集团与信用合作社共同牵手养鸡专业户,从提供鸡苗到孵育、养殖、收购封闭运行,既给农民解决了养鸡资金问题,也解决了养殖户的销售难问题。目前,隆生集团充分利用西班牙政府项目资金在重庆渝北区开展畜禽养殖及循环农业经济项目,该项目已被重庆列为统筹城乡经济十大重点项目之首。

  物业和房地产是川农发展的第四大支柱。四川省农资拥有12块土地、4个码头、30万平方米的仓库和3条铁路专用线。成都市四星级的罗曼大酒店和海螺沟风景区三星级的银山大酒店在农资界享有盛名。通过与浙农集团合资的华都房产公司在成都不断创造出佳绩,现在四川省农资已经介入二手房交易市场,对房地产业的雄心可见一斑。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用在川农集团身上就是:支柱有多高,帐蓬就有多大,川农的这顶产业帐篷将承载起所有川农人的“大农资”梦想。随着这些年的增速发展,四川农资集团以“大农资”发展战略为主线,坚持集团化管理,专业化经营的原则,初步形成了化肥为主的传统贸易、化工实业和矿产、高新农业、邦力达连锁网络和服务业等五大经营板块。

  2006年,四川农资集团公司销售收入突破35亿元,成为四川省最大的化肥贸易企业,四川省政府重点扶持企业之一。

  应运而生的“邦力达”

  春天的什邡市禾丰乡正是忙碌的季节,新开业的“邦力达”农资连锁店张灯结彩,门口围满了前来购货和看热闹的当地农民——四川农资把邦力达农资连锁超市开进了农村。

  走进连锁店,清新的店面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让农民耳目一新:品种齐全的农资商品都实行开架销售,还备有各种农用书籍。此外,邦力达还专门推出“质保卡”服务,对来店购货的农户详细登记、编号入卡,以便长期联系,跟踪服务。一位正在购买化肥的农民说:“邦力达连锁店货真价实,在这里买东西,我们放心。”

  杨邦宁说,连锁是我们学习引进现代营销的一个模式。过去我们供销社也有很多的农资销售点,但有网无络,经络不通。我们考虑一定要创新,就借鉴现成的连锁模式来打通经络,核心是按照连锁模式来进行资产、资本重组。川农集团作为一个龙头企业,我们提出了两个对接:一个是把自己的营销网络和下面的基层营销点对接起来,一个是和下面的专业合作社对接起来。在实现两个对接的过程中,邦力达就应运而生了。

  为了迎接这个新生儿的诞生,他们到处征名。受湖北有一家川农的合作企业叫邦而富的启发,最终取名“邦力达”。杨邦宁笑着说:因为有“邦”字许多人以为是参照我的名字取的,其实是巧合。他说, “邦”寓意连,代表连锁的形式。“力”暗含搞连锁要优势互补,把各地最好的经销商联合起来形成最大力量。“邦”“力”是形式和手段,“达”是目的,四通八达、兴旺发达。所以“邦力达”把连锁的形式、手段和目的都说明白了。

  直面激烈的市场竞争,杨邦宁深谋远虑:“市场好比一个巨大的冰川,你挤得动就会有缝隙,就可以进去。我们现在搞连锁经营,就是要一手抓资源,一手抓配送。在全国买、全国卖,挤出缝隙!”

  地震天动地摇,但发展的决心不动摇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化肥流通体制改革10周年,但对四川来说是非常严峻的一年——国家银根紧缩,又遭遇这么大的灾害。杨邦宁说,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实现公司今年的目标?我们要求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的同时力争实现全年工作目标!

  “5.12汶川大地震”以来,四川农资集团全体员工表现了一种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作为重灾区商业流通领域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第一时间赶到重灾区,为解放军提供最急需的救灾工具;最快速度将第一批篷布送到灾区人民身边,积极营救、抢救、运送灾区伤员和群众;还在最短时间内将农资供应恢复,人员不缺位、岗位不后退、为灾区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及时而重要的支持。他们表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顽强作风。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我们完成目标的信心就足了。杨邦宁说,5月12日以来,我经历了一生中最大的伤痛和最大的感动。四川作为美丽的天府之国遭遇了多么大的灾害!但令我感动的更多,第一是我们四川的人民,第二是我们的员工,邦力达在彭泽、什邡、绵阳三个重灾区的员工遭遇了巨大的灾害,房倒屋塌,亲人罹难,但是大家还是以最快的速度搭起棚子恢复农资供应……

  大灾之年还是要抓发展,杨邦宁掷地有声地说:虽然地震天动地摇,但抓发展的决心不能动摇!

  巴山蜀水总是情

  “我15岁参加工作就服务农民,1999年到四川省农资公司,事业和命运就与农资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一生注定与‘农’字有割舍不断的情结。”正是这个情结,使杨邦宁不断为“三农”竭忠尽智、倾尽心力。

  “农资企业主要消费者就是广大的农民,农民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虽然生在城市,但与农民打了很久的交道,与农民有很深的感情。中国的农民是最淳朴,也是最弱势的群体,作为涉农企业,我们有责任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点!”杨邦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心加快农资连锁配送体系建设,就是希望农民能够多受益。邦力达农资连锁贴近市场、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极大方便了农民;通过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实现为农民让利5%—10%;同时,他要求强化农资服务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他们通过“两放心”活动开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把优质的商品和诚心的服务送到村、送到户,使农民用上放心化肥、放心农药;长期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三配套”活动,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以科技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在销售化肥下去的同时,想办法将农民的农副产品收上来,进行深加工,帮助农民尽快富起来。汶川大地震使四川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50多万亩,农业损失惨重。杨邦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谈到农民的灾情他几度落泪。他连续奔波在灾区,而灾区的农资帐篷店也一家一家开门营业了……

  志在千里不歇肩

  在杨邦宁的办公室,他竖起四根手指,解释川农集团未来“四三二一”的工作思路,几个简单的动作把一个盆地农资企业的结构调整带到了全球化经济时代。

  “四”即四大结构的调整,包括经营结构、资产结构、人员结构、组织结构;“三”指三个贴近,贴近三农、贴近资源、贴近市场;“二”指的是两个对接,农资流通网络和地方区域经济的对接;一就是打通全球经济的通道。

  “我们原来的经营结构比较单一,逐渐的形成几个板块。原来全是做化肥的,我们必须引导大家放宽视野,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然后培育成支柱。支柱经济就是经营结构调整的结果,人员、资产随着支柱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整,最后就是支柱经济在整个集团的调整。每一个调整都环环相扣。”杨邦宁认为,农资企业只有贴近“三农”,才能实现流通网络和区域经济的对接。他说,农业发展形势告诉我们必须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而专业合作社在未来农业区域经济中的带动作用日益凸现,跟专业合作社结合起来,逐步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一进入区域经济后,网络就有了生命力。“全球化势不可挡,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抢得发展先机。做强农资主干,培育新的效益支柱,推动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谈及未来,杨邦宁老当益壮,总有无穷的想法和使不完的干劲。

  杨邦宁的目光看得很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未来市场更多的是竞合模式。发展需要一种力量,这就是与国内同行合作共赢的力量。杨邦宁满怀激情地表示:中国的“十一五”时期是一个更为激情澎湃,更具历史意义的新时期,作为区域性农资企业的四川农资要在相互竞合的农资运营环境下以大的气度,运用大的手笔,发展大的项目,开展大的合作,去争取更大的发展!


人物印象

号子与纤绳

  杨邦宁名“先焯”,字“邦宁”。父亲希望他能够生活在一个“国家安宁”自然也就“家庭祥和”的好时代。

  长大后杨邦宁成了个儒雅君子。从15岁就开始的社会底层的磨炼,使他待人接物总如春风化雨。逢年过节,总能收到他早早发来的问候短信……

  杨邦宁又是个坚强勇者。在他所有工作过的岗位,他总是默默挑起最重担子的那个人。建德阳大厦是自我挑战,接川农担子是勇者无惧,搞“邦力达”农资连锁是敢为人先,发展“大农资”更是一马当先……

  杨邦宁还是个重感情的人。讲起“5.12”那天收到无数的短信,他唏嘘不已,说到四川人的坚强韧性,他热泪沾襟……

  这样的人,放到哪里都会闪光、出彩,更重要的是他耐得住困难考验的性格,经得起岁月雕琢的品格,使他永远能够担当起一个“领路人”、“开拓者”的大任。他把岁月的智慧与经验变成号子传唱出来,用思想引路;他把责任的纤绳牢牢地搭在肩上,用坚韧开道。

  在农资流通行业经历了10年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向他这样一批在改革中地唱着沉雄的号子、坚定地把纤绳深深勒进自己肩膀的人送上敬意,我相信所有读这篇文章的人都是在向他们施“注目礼”!

  江风浩荡,听船歌悠悠;帆影擎空,看大舸争流……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