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静宁县供销社按照“动产权、转机制、变身份、增效益”的改革思路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运转流畅”的要求,全面实施了以“双置换”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以人为本 深化基层社改革
在改革改制过程中,该社始终坚持推行“三变三不变”,即职工的身份要变,社员的身份始终不变;企业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要变,合作制的性质始终不变;发展的方式要变,为农服务的宗旨不变。力保供销社网络体系的完整。
截至目前,县社全系统22户企业全部完成改制,置换职工身份778人,占职工总数的96.2%;化解银行债务3650余万元。县社800多名员工队伍没有散,全县24个乡镇的经营网络依然健全,主营业务和经营阵地仍然掌握在供销社手中,社有优质资产得以保全并稳步增值,全系统无不良债务负担。全系统离退休人员和基层供销社职工全部参加了社保,职工身份置换费、职工遗属补助和供养人员安置费等没有拖欠,遗留的社员股金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2005年,县社筹措资金7.5万元,为全系统离退休人员办理了社会医疗保险,有效解决了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有病能医的问题。
截至2007年底,全系统改造基层社12个,改造营业面积3.4万平方米,新建超市两栋18000平方米,盘活社属企业资产3万平方米,建办农村专业合作社20个,入社农户420户,发展各类协会10个,会员达3830人,创办村级综合服务站46个,供销社所有者权益4200万元。2007年静宁县社被人事部、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评为 “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
开放办社 创新基层社体制
静宁县社在推进基层社体制改革上确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和“广纳贤才,开门办社,壮大力量”的办社理念,采取以社有存量资产、职工置换身份的产权入股和吸纳社会资本等办法,按照“社员入股、民主办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思路,进行生产要素整合重组,创建成立了产权多元化的新型供销合作社,初步形成了“合作制管理、门店式经营”的新格局。在开放办社上,通过公开竞聘和综合考察,以带资承包、增资扩股、资产重组和产权转让等多种形式,先后吸收了26名农民致富能手、农产品经纪人等加入到供销合作社,激活了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经营要素,盘活了基层社的存量资产,为11个基层供销合作社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目前,红寺、田堡、李店等基层供销社不仅成为供销社的龙头企业,而且成为引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
发展合作 夯实基层组织基础
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要求,该社按照完善和新建并举、扩量和提升并重的思路,规范和统一了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标识,健全了相关制度,着力创新服务方式,改进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在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上,采取基层社和农村能人牵头领办、参股联办、指导协办等多种形式,在流通业、种植业和养殖业领域,与农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与联合,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组织指导方式上,以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水平。2007年8月,静宁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和农业新技术推广协会共同组织部分果农会员赴北京考察学习,现场接受专家技术指导,收到了明显效果,参训果农深受感动。几年来,该社累计组织培训班(会)200多场次,培训果农、菜农等农技人员2万多人次,其中农民经纪人2000多人。
抓项目建设 发展基层社
近几年,该社通过招商引资、职工集资、社会融资等办法,先后对部分困难基层社进行了设施改造。2006年投资160万元,建成了静宁东部(古城)农资农副产品批零市场等项目。2007年投资280万元,建成了雷大供销社和双岘供销社农资农副产品市场。今年又投资380万元,对甘沟和细巷两个基层供销社进行了改扩建。这些项目的建成,为夯实基层社实力,活跃农村市场,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