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7年9月,本报连续多期对中国再生资源开发公司常州办事处主任周华同志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一段时期以来,周华同志十五年如一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廉洁奉公、诚实守信、规范经营的先进事迹感染了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每一个人,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近日,周华同志的先进事迹也引起了中纪委、中宣部等部门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主流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本报特转载新华社对周华事迹报道的全文,以飨读者。
走进常州市一家废品收购站,里面秩序井然,场地整洁,十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分拣废品,纸盒、报纸、塑料制品……分类好的废品堆放在一旁。
这就是周华管理的废品收购站之一。十七年前,周华从部队转业,从一名校级军官变身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一名“收破烂的”,他并没有感到不自在。
“收破烂”这一行周华一干就是十五年。熟悉他的人都说,在周华身上,看到了共产党员的本色,他身上闪耀着一种精神,那是对所从事事业的一份忠诚,对理想信念的一份率真。
从中校军官到“收破烂”
1991年3月,周华由部队转业。而之前他在解放军这座大熔炉里已锤炼了18年,荣立过三等功,曾被评为“学雷锋先进标兵”。
身为副团职中校军官的周华,转业来到部机关不久,在机构改革中,又到了再生资源开发公司当了一名普通的业务员。领导都说,周华就像一个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去,不论有多难,不管有多苦,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挥作用。
1998年初,再生资源公司安排周华和一位同事去山东临沂收购废钢。人生地不熟、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行情不明,另外,他们既要收货,又要发货、送货,样样都得管。但这些并没有难倒他们,他们坚持在干中学,先当学生,再谈业务;奉献真诚,赢得信任;风餐露宿,不辞辛苦,终于打开了山东临沂地区市场,为再生资源公司在山东拓展业务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桥头堡。
1999年5月,再生资源公司决定扩大废铜加工业务,并挑选周华等人赴河北保定收铜。
为方便收购和节省开支,周华一行五人住到了一位老乡家里。
老乡为两个女同志腾出了一个房间,让周华和另外两个男同志住在一间暂时闲置的粮库里。打开房门,一股霉臭味扑面而来。周华二话没说,拿起扫帚就打扫起来。他们用三块门板支起三张床,在院子里垒了个灶台,跟老乡借了一口大锅,就这样解决了住和吃的问题。
时值盛夏,白天苍蝇嗡嗡撞头,晚上蚊子紧追不舍。其间,周华基本包了做饭的活,高温酷暑加上大火烘烤,周华汗流浃背、挥汗如雨。老乡看着心疼地说,你们真不容易啊。可周华却乐呵呵地说:“这算不了什么。”
5个多月时间,周华他们收购了近千吨废铜,满足了公司废铜加工业务急需,同时也开辟了新的业务根据地。
2000年,再生资源公司所属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由于管理等多方面原因,陷入困境,公司领导决定调整其领导班子,任命了新所长,周华任所长助理。周华再次不负众望,协助所长,逐步打开了工作局面。
2005年初,周华的人生轨迹再次发生变化。因工作需要,周华调任再生资源公司常州办事处主任。从天津到常州,意味着一切又要重新开始。尽管从感情上周华留恋这片倾注了几年心血的天地,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服从组织安排。
在不规范的“收破烂”行业引入科学管理
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供销合作社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周华努力探索再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新模式,提高废旧物资回收率、利用率,避免二次污染和浪费。
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链条中,再生资源公司作为中间环节,一头连着收废网点,一头连着利废企业。初到常州,周华便发现废旧物资回收行业面临众多问题和困难。
周华从整顿货场秩序入手。要求辖区内各个收购站的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从整顿环境卫生开始,做到“收破烂”的地方不破、不乱。规定货场每天要做两次清扫、两次洒水,货物分类堆放、码放齐整,保证场区干净卫生、员工衣着整洁精神。
送货员首先感受到了货场的种种变化。以前院内又脏又乱,车掉头都费劲,车胎被扎是常事。仅仅几天变样了:场内整洁,各类物资分区堆放、井井有条,货场工作人员也变得有礼貌了。送货员受到感染,也自觉听从调度,物资堆卸井然有序。
在整顿货场秩序的基础上,周华开始在抓规范管理上下功夫。大力推行具有公司自身特色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票据流”各自封闭运行、数据双向验证、岗位相互制约、责任界定明晰的管理模式。
在强化管理、做强自身的同时,周华积极拓展市场,着力在“两头延伸”上下功夫,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所谓两头,一头是利废企业,一头是废旧物资收购队伍和网点。在向利废企业延伸方面,周华坚持把合作方必须依法经营作为合作条件,他要求有意合作的企业必须提供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以便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规模、纳税、环保、盈亏、用废量等信息。环保不达标、信誉差的企业,一律不予合作。
在向收购网点延伸方面,周华首先从改造和建设收购队伍抓起。刚开始,给常州办事处送货的队伍构成复杂,人员极不稳定,送货的数量和品质也无法保证。周华将这些人集中起来进行培训,把这些走街串巷、闲散惯了的“游击队”改造成了“正规军”。
常州办事处在周华的带领下,经营业绩实现了快速增长,2004年,周华上任前,销售额为7亿元,而2007年全年销售额达到了35亿元,实现利润占公司总利润的四分之一,名列再生资源公司各地办事处之首。
将自己置身于保证清廉的制度之中
周华的日记里,有这样两句格言:
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周华说,上一句,是他告诫自己如何做人的;下一句,是他告诫自己如何做事的。日常工作中,大量的现金交易,特别是废旧物资销售发票可以作为下游利废企业进项抵扣的特性,使一些不法商人为搞到发票不惜采取行贿等各种手段,稍有不慎,不仅会毁掉个人,也会毁掉整个公司。
他说:“如果我们是真的想做到公正廉明,而不是摆摆样子,做给别人看,那就把自己放到一个机制里去,靠制度来约束自己。”周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坚持把决策监督和具体执行分开,他自己只负责决策,不管理具体业务;只负责审查预算,不审批开支经费;只负责合作企业的资格审查,不签署具体经营合同,做到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管权分离。
从大处着眼廉洁的同时,周华也看重小节。由于平时非常忙碌,周华的手机通话费用很高,其中绝大部分是工作所需。单位曾要给周华报销手机费,可周华认为,工资里已经有了手机通讯费这一项,不能再报销这项费用。
另外,周华到利废企业考察从不让企业请吃饭。有的老板说:合作归合作,吃饭归吃饭,两回事,就算交个朋友,增进一下感情。可周华清楚:这一“增进感情”,说话的口气就不硬了。所以,每次他都是以各种理由婉言谢绝。
即便如此,还是经常有人不断试探周华,爱唱歌吗?爱打牌吗?……凡此种种,试图打开缺口。对此,周华一概以“不会”“不喜欢”对之。有人不解,问周华有什么爱好和习惯。周华说:“爱看书,早上跑步,晚上散步。”周华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这样,简单而健康。
周华忠诚于自己的职责,但他的家庭却接连遭遇不幸。2002年,周华的妻子不幸患上乳腺癌,而周华因为在外地工作,不能时常陪在身边。周华的父亲是一名新四军老战士,2006年,老人病危时,家人多次打电话叫他回来。但周华却因为接受了总公司的一项重大任务而无法脱身,最终没见上父亲最后一面。每当谈及此事,周华都禁不住伤心落泪。
有人说,周华是平凡的,至今他仍在平凡的岗位做着平凡的工作;周华又是不平凡的,他以永不言止的执着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他用自己的坚韧和无私书写着一个军人、一个供销合作社人平凡而伟大的动人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