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追寻与超越
——访烟台众德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其选
本报记者 赵光辉

“山不辞土,所以成其高。”——古谣谚

 

  坚韧的“草根”精神

  王其选是烟台莱州人,从小他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秉性,干什么总想干出个样来。1988年,王其选从山东省供销学校毕业后,被安排到烟台港做化肥接岸工作,一干就是5年。“我无论做什么都要认认真真做到最好,后来之所以从进口化肥做起来,也是那几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个环节我都认真干认真学”王其选说。

  1992年2月份,王其选调到市农资公司办公室工作,担任办公室副主任。面对新的工作,他虚心向老领导求教,仔细观察公司的发展状况,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了公司的管理流程。他知道办公室的工作是一个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联系四方的枢纽,是各种矛盾的汇聚点,是服务与管理的对接点。在日常工作中,他能够自我加压,不断学习,强化工作意识;注意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冷静处理各项事务,力求周全、准确、适度,避免疏漏和差错。很快便挑起了办公室的重担。

  王其选说,他在办公室学到了很多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当时公司有基建工程,对他来说是个陌生的业务。为了掌握基建知识,他到书店购买基建方面的书籍,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在公司的一次项目建设中,他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工程预算进行细致研究,硬使预算费用比承揽方所提报的降低了5万余元,减少了公司的支出,维护了公司的经济利益。

  不久,公司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实行竞争上岗制度。王其选在掌握了管理技能的前提下,勇于挑战业务工作。于是他又开始了新一轮“征战”。

  刚开始做业务,化肥圈内认识的人很少。王其选就琢磨,怎么才能有客户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发现个一个“半小时的机遇”。

  那时农资公司还是机关的作息时间,而从港口来的客户却往往要早到半小时。公司门没开,他们就在外面等。而天天提前半小时就到公司的王其选发现了这一现象。他充分抓住了这半小时的机会,一发现走廊上有客人,他就热情地把他们让到办公室里坐下来,倒上茶水,和人家攀谈,适时地递上名片。正是这“半小时的机遇”,使他认识了一大批客户,开始拥有自己的资源。

  1998年8月,烟台市农资公司为了解决下属劳动服务部门下岗职工的吃饭问题,决定成立烟台市农业生产资料科技服务中心,由王其选担任总经理。从名称上看,很容易被人误为是搞农业技术推广的。但王其选觉得这也是个不小的进步——有了自己经营、施展的平台了。

  他比过去更加努力地工作。回忆那段时间,王其选说:“我走在大街上,只要一听到有人在谈论中提到化肥这两个字,都会不由自主地凑过去,加入到人家的谈话中。我公司现在的一个稳定客户就是在那时建立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马路上,听一个安徽口音的先生在谈二铵,我主动走上前去与他沟通,仅仅交谈了几分钟,第二天,这位客户就与我公司签订了600吨二铵的合同。此后我们多次合作,至今我们都是合作伙伴。”

  王其选以他特有的韧劲获得了同行赞赏的目光——人们开他的玩笑说:走一趟马路你都能揽回业务,你真称得上是“马路天使”!

  而“马路天使”最本质的精神就是“草根”的韧性与奋斗!

  1998年11月,“39号文件”颁发,不啻于初冬的一个春雷——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2002年,烟台农资科技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一个体制和机制全新的公司在这场化肥流通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中应运而生,后来的烟台众德集团就是在烟台市农资科技公司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随着全国进口化肥经营的萎缩,港口农资的区位优势逐渐减弱。王其选审时度势,改变经营战略,生产加工“众德牌”系列BB肥,走科工贸一体化经营之路。他们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的批发、零售和农业科技推广等业务,同时已经延伸到生产领域。2003年1月,众德肥料(烟台)有限公司成立,开始研发高效优质系列的BB肥产品,主要产品为高、中浓度的BB肥。一开始王其选就把技术和服务定为BB肥发展的根本大计。短短十年过去了,如今的烟台众德集团已成为发轫于山东半岛、影响遍及全国农资行业的一支生力军。

  如果说10年前的王其选还像一根细草一样柔弱的话,那么如今,这棵小草已经根深叶茂,俨然大树。但深植于王其选身上的“草根”精神没有变——“再低的起点我都不会放弃,只要我不断努力,总有一天也会达到大树的高度”。“山不辞土,所以成其高”,那是因为山就扎根在大地,他知道每一粒土聚合起来的威力。

  

“夫水,……其万折也必东,似志” ——《荀子》

 

  执著的“众德性格”

  两千多年前,孔子站在黄河岸边,看滔滔黄河奔流向东。黄河从万里以外奔腾而来,虽历经千难万险仍不改方向的坚毅品格启发了哲人。他说:水,即使经历一万次曲折,仍然奔向东方,多像有志向啊!

  王其选在这10年中可以说经历了许多艰难与考验。王其选说,这10年他只干了一件事——坚持——他一直执著于自己的选择!公司也一直执著于自己的方向!

  众德集团10年来也如一条大河,经历了千回百转。从最初的大贸货起家,然后又率先引进国外品牌,再发展到生产自己的BB肥,如今已经建立起一条上下游贯通、资源与销售优势互补的完整产业链。而把这一个个精彩瞬间串联起来的是一根别人看不见的红线——王其选的“执着精神”,如今“执著”已成为众德的“企业性格”。

  2003年,随着形势的发展,港口企业的优势逐渐削弱。进口肥越来越少,尿素没有了,二铵也越来越少。王其选看到这是一个趋势——港口企业优势最终会消失。怎么提前做好准备?王其选就想到了引进德国的产品,做能够长期合作的总代理。他觉得只有经营一个的独特品牌,才能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几经周折,与德方经过四次会谈,成功取得了德国“狮马”和“红牛”品牌的代理权,成为首家把进口肥料作为品牌来营销的企业。

  这种销售模式带来了哪些积极变化?首先,统一的品牌、明确的区域营销、定点销售,避免了恶性竞争,便于有效管理;其次,各级经销商都有稳定的利润,销售网络稳定,价格平稳,农民也受益。他们探索打造的成功模式,掀起了整个行业销售模式的革命,后来其他品牌纷纷仿效。

  众德集团品牌代理“区域经销、定点销售”的营销模式,从完善服务入手,建立与健全了销售服务网络。终端销售网点10000多个,覆盖了华北、东北、西北等二十几个省市,并与国内外众多化肥供应商建立了稳固的业务合作关系。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使众德集团生机盎然。

  王其选为BB肥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提出了最核心的建议——产业成长需要自主创新、需要统一的国家标准。王其选说,任何行业的大发展都离不开创新,BB肥行业需要自主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众德集团的农化专家小组发现,BB肥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的最佳物化载体:BB肥配方灵活,大、小批量都能生产;施用方便,农民容易接受;采用高质量原料肥,而且是简易掺混,基本上保持了原料肥的本来面目。

  众德集团的主打产品“众德牌”BB肥,由于选料精良,钾源采用德国进口的纯天然“红牛”钾肥,加上工艺讲究,服务到位,实际肥效大都优于同类型BB肥。因此,深受农民消费者青睐,在山东、河北、河南、东北等十多个省大受欢迎,市场份额逐年增加,许多地区的农民都把“众德牌”BB肥当做测土配方肥的首选。但当时BB肥都存在着一些生产、使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基础原料肥的相容性差、粒型、粒度不一致、现有的施用方式不够完善等问题。

  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王其选的性格。从2004年开始,众德集团的农化专家们经过多个回合的调查、探索与论证,提出“测土配方施肥”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新观念,设计出“测土配方套餐施肥”系统化的肥料生产、施用方案:一是在配方BB肥的生产中走出简单掺混的误区,在统筹考虑土壤供肥量和作物营养需求的基础上,引进最佳的肥料和精心设计大、中、微量营养元素的科学配方;二是在施肥方案中,除了传统的配方化底肥外,还强调配合施用高效专用的配方化追肥和配方化叶面肥,使这三种施肥方式互相补充,互相完善,让这种套餐施肥起到1+1+1大于3的效果。

  “执著”的王其选带领着“执著”的众德人,百折不挠,奔向目标!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老子》《易经》

 

  追寻与超越

  10年发展,10年追寻。

  王其选在追寻什么?他在对农民兄弟的真诚服务中追寻一种情怀。

  提起众德集团,中国“大蒜之乡”金乡县金马乡宗营村科技户宗锦礼翘起了大拇指——几年来,众德集团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依托,现场技术示范操作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增施钾肥,在山东建立科技示范户2000多户,科技示范地、棚面积3000多亩,示范效果令人震惊:宗锦礼的3亩示范地,实测亩产鲜蒜2319公斤,干蒜为1623.3公斤。而邻近用老习惯施肥的农户,亩产干蒜仅为867.2公斤,配方施肥地的产量接近翻了一番。“科学施肥好,众德领新潮”,农民怎能不对众德翘大拇指!

  王其选说:“我们不仅是卖给农民化肥,更是卖给农民一种科学用肥的观念和知识,我们就是要利用科技让农民致富!”测土施肥与套餐施肥就是众德人送给农民的一道“科技大餐”。他们紧紧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确保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主题,加大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尽快把增产、增效显著的重大实用技术大面积、大范围地推广到生产中去。    

  王其选在追寻什么?他在对众德集团的塑造中追寻一种精神。

  企业文化是众德发展的源泉。从1998年公司成立开始,王其选就以“博采众家之长,恪守诚信守德”为经营理念,致力于创造高品质农业服务,成为客户信赖、社会尊重、有价值的农业企业典范。他认为员工是众德之本,认同企业文化、富有责任感、具有合作精神、善于学习和敢于创新的员工是企业的最大财富,众德努力实现员工的安全和富裕,营造学习型组织,提高员工终身就业能力,使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客户是众德的生存土壤,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是众德人永恒的追求,众德以高品质的服务赢得客户的信赖与忠诚。2006年底众德集团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清华-众德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众德集团经销商和众德集团高层管人员受益匪浅。通过专家讲座、大家研讨等高质量的学习,使经销商更加坚定了与众德集团共同成长、共获丰收的信心。

  进取是获得成就的手段,成就是进取的目的。众德人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变革,追求公司的长远价值,他们不在乎一事一时的得失,实现公司长远价值的最大化是众德人共同的成就;“发展企业、服务三农、造福员工、成就客户、回报股东”是众德人的使命;“有耕耘,才有收获;有奉献,才有回报”是众德人共同的价值观,“为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提供优质产品和一流服务的综合性集团”是众德人的发展愿景。

  在实践中,王其选将“团结合作,务实高效,敬业拼搏,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结合公司经营和生产的品牌,提炼总结出勇敢无畏、敢做人先的创新的狮子精神,不待扬鞭自奋蹄、主动工作的骏马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任劳任怨、敬业爱岗的耕牛精神等六大精髓。

  王其选在追寻什么?他在对人生的不断感悟中追寻一种超越。

  2007年11月,全国磷复肥会议后,王其选来到四川都江堰参观,两千多年前古人对自然的认识与利用让王其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收获。回到山东后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都江堰工程引起的思考》,和员工一起分享思想顿悟的喜悦。王其选说,都江堰为什么成功,而且成功了两千年?就在于“因势利导”。利导很重要,但因势、顺其自然在第一位;前面一定是第一位的,违反基本规律,非要把利导放在第一位往往事与愿违。他从中领悟到经商的基本道理——对一个行业,大趋势的把握最关键。把握住了就能因势利导,就可势如破竹。今年春天,当别人还在为市场感到困惑时,众德集团召开了首届“众德集团全国经销商峰会”,在会上,他阐述了自己“产业链的共生共赢共成长”的思想。他看到了未来共赢共成长的大趋势。

  王其选认为:“作为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与经销商共生、共赢、共成长。因为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彼此间的合作链条也会越来越长。在一个产业链条中,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好了,这个链条才能实现有效运转。”十年来,众德正是在供应商、经销商、新闻媒体、银行、港口等社会各界同仁的支持下,在广大农民兄弟的信赖中,树立品牌,在全体员工顽强拼搏中不断发展壮大。

  众德集团作为我国BB肥产业的开路先锋之一,一直致力于“科技兴农”,积极参与测土配方施肥,希望为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提供优质产品和一流服务,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动者。

  王其选说:“尽管我国目前BB肥的用量还不是很大,不过随着BB肥生产工艺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农民认可BB肥的质量,也将会有大量的BB肥服务于中国农业发展。当BB肥用量占到化肥总量的50%时,我国的农业将会发生一个质的飞跃!BB肥是中国化肥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事业的基点,我们要探索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的多功能的‘BB’肥产品——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满足作物高产、优质、安全的营养需要,不仅让作物‘吃饱不浪费’,还要‘吃营养、吃健康’。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做中国BB肥的排头兵!”

  王其选期待着新的超越——超越梦想,执著追寻……

  我们是黄河泰山

  在对山东,我了解她两千年的历史;对王其选,我们认识也有6年。

  山东的历史文化被高度概括为一句话:一山一水两圣人。一山就是泰山——脚踏齐鲁大地,势拔五岳之外;一水就是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百转千洄终入海;两圣人就是孔子和孟子——孕育于这一方山水,影响了国人两千年。

  仔细考察山东农资人,他们身上也隐约可见这一山一水两圣人的影子。在王其选身上有着泰山般的坚韧、黄河般的执著,这两种精神气质演绎着众德农资集团10年来发展的主旋律。从中我们也可窥见山东农资在1998年开启的改革中一路走来的风貌。

  孔子善于从自然中领悟人生的道理,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传达了多少东方哲理与人生感悟。王其选在都江堰前的顿悟既是他多年求索的升华,也是孔夫子好学勤思的余泽。王其选以开放的心态、不倦的追寻于天地万物、山川形胜间处处皆有所得,这样,与亚圣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之境界应该不远了吧?

  说泰山“五岳独尊”,是因为他是给了国人父性的影响;讲黄河为“母亲”,是因为她给了国人母亲般的哺育。亿兆国民,谁人身上不留着泰山的额、不淌着黄河的血?农资行业未来的迢逖征途时刻离不开我们的坚韧与执著。

  此刻,我的耳边响起了那首《我们是黄河泰山》……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