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棉花市场还会出现转机吗?


  进入7月份的棉花走势令业内大跌眼镜,按常规看,7月以后青黄不接已经开始,无论行情如何,棉花下跌的可能性已经很低,有的年份即使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会有一定的下滑迹象,但一般下降幅度不会太大,持续时间不会太长。甚至一些市场出现大起大落的年份,7月以后的棉花走势亦会出现平稳上行迹象。

  去年下半年以来纺织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到今年上半年,全行业亏损面超过2/3。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纷纷关门或歇业,一些具有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的企业在困境中显示出英雄本色,在许多厂被库存压得喘不过气的同时,少数厂仍能做到零库存,满负荷生产。一些企业甚至准备利用目前的时机,进行低成本扩张,许多刚开了3—5年的设备2—4折就能买到。

  时至今日,7月已经过半,价格走势依然未能走出下降通道,估计月底前没有强大利好刺激仍然会震荡下行寻求底部支撑。但从经验和表面现象看,出现如此的行情实属不可能。不过,现在局面可以说是国内真实的供求关系体现。

  由于去年新花上市初期的连续阴雨和农产品的大幅上涨,棉花的现货行情和期撮价格全线上扬,高出前年同期10%以上,市场规律完全被打破,再加上2006/2007年度存棉的高额利润诱导,大批的新花向仓库集中,市场进一步被扭曲。

  “衣食住行”是老百姓的四件大事,长期以来作为生存根本的粮食却是人们消费支出占用最少的部分,甚至人们忽略了它的根本所在。直到去年农产品的巨幅上涨,大多的中低收入阶层才开始意识到“吃”的重要。消费转移唯一可压缩的就是弹性较大的“衣”类支出。或许中高收入者还意识不到这种变化,但对于绝大多数工薪阶层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说农产品的上涨不但不会带动棉花的上涨,甚至会压制棉花的消费。再者,农产品带动籽棉的上涨主要带动的是棉副和棉油,而皮棉的成本反而会下降。

  自去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政策压制棉纺织企业的过度发展,政策的影响开始逐步显现,大量负担重、产品附加值低的企业大批退出舞台,其对用棉量的影响是巨大的,保守估计本年度影响的用棉量不会低于100万吨,再算上今年由于劳动力成本致使纺织企业无工人可用和限电、自然灾害等的影响,本年度的棉花消费量至少减少150万吨。

  无论如何计算,如何推论,从现实局面分析,今年的棉花供大于求似乎已经初露端倪。如果今年下发的棉花进口配额能使用70%,供大于求将是不争的事实。截止到目前国内的进口量应该在200万吨左右,在新花上市前的时间里再进口30万吨似乎不会有太大问题。综合算下来,不算国储棉和去年新花上市前的商业库存,本年度的棉花产量和预计外棉的进口量应该大致和国内的用棉量相当。

  或许眼下的棉花行情正处于一种供方略处下方的平衡点,或许任何一方利好的消息出现都会引发棉花走向另一个方向,但由于供略大于求的因素,市场出现较大变数的可能性不大。或者说棉价低于13000元/吨的可能只能是理论上的可能,毕竟后期各种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将是事实。

  随着新花上市的临近,天气因素往往成了炒作的题材。不过,从本年度长期以来的天气看,今年的棉花大量上市时间应该推迟10天以上。对于挣扎中的棉花来说,这应该算是一线曙光。

  (曙 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