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7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服装30年的风尚变迁

张莉

  外企高级白领王小姐是世界名牌的忠实推崇者,Gucci、Prada、Chanel、Fendi等世界级品牌都是她衣柜里的“常客”。而下班后,她却扔掉这些动辄上万的行头,对从小店里淘来的经过自己DIY的廉价衣服情有独钟。

  对于女儿的这种嗜好,年过半百的母亲张女士常常觉得难以理解。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那个年代……”在她看来,买上万元一件的衣服无异于割肉,而把新衣服剪得支离破碎更是大大的浪费。而对于母亲压在箱底,几次搬家都不肯丢弃的红裙子,王小姐也嗤之以鼻。

  两代人的巨大反差,其实就是中国服装30年变革史的鲜活写照。“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在纺织服装业得到了生动、完整的体现;而改革开放给中国市场经济带来的深刻变化,也在纺织服装业取得的成就中得到了全面展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如是表示。

  曾几何时,在几亿中国人的衣柜里,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当时,有西方人甚至用带有嘲讽的口气将穿着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国人形容为“蚂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门打开、观念变更,中国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穿着,在自我怀疑的目光中,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

  在改革开放最初的10年间,服装的每一个动作几乎都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1979年春天,著名的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应邀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当时被称为“服装观摩会”的第一次时装秀。虽然这场秀仅限于中国外贸界与服装界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参加,但它第一次让国人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精彩。1980年11月,当中国大陆第一支时装模特队亮相上海时,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一浪接着一浪,1983年底,中国彻底取消了延续几十年的布票,服装改革的呼声迅速响遍全国。

  198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街上流行红裙子》大受追捧,红裙子成了当时年轻女性最时髦的穿着。现已年过半百的张女士回忆起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仍然是无限感慨:“那是一个年代的记忆。”在她看来,下班的年轻姑娘们穿着红裙子,结伴站在栏杆边旁若无人地聊天、看风景,成为了贫瘠年代唯一的风景。

  而回望整个20世纪80年代,一度引领风骚的还有喇叭裤。20世纪90年代,文化衫、蝙蝠衫等也曾掀起过一阵热浪。进入21世纪以来,这样具有全国性效应的单项热点销声匿迹。

  短短30年,中国人对服装的审美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型。“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着装心态已成为当今中国人着装的中心意识,而“女人的衣橱里永远缺一件衣服”成了女性消费者的共识。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服装在高端人群中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当时某时尚杂志上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大意是:假如昨天在米兰或巴黎发布的一种时装款式今天出现在北京或上海一位女性的身上,你千万不用奇怪。而现如今,国际知名品牌入住某城市商圈已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了。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对于服装的追求要通过品牌穿出品位和档次,那么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女性对于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一部分有条件的高端女性开始向世界著名品牌商定做衣服。

  30年巨变不仅如此,改革开放30年以来,整个中国服装产业也发生了时代性变化。

  中华全国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副会长谭安曾这样总结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服装业的四幅扭曲面孔:“从产业地位看,不如大头针能上国家计划‘大本’的尴尬面孔;从产业形象看,在许多人眼里服装是老太太戴着老花镜就能干的低能面孔;从产品形象看,被外国人讥为上不了大雅之堂的地摊货面孔;从产业链看,消费者对所谓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仍‘心有余悸’的慌恐面孔。”

  刚刚脱离了极左思潮的禁锢,人们从“一无所有”的状态解放出来,对于绿、蓝、黑、灰色之外的服装需求迫切,使得当时中国的服装消费完全属于一种饥饿型消费。当年上海的大华、海螺衬衣,北京天坛衬衣等都是国营企业的产品。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才出现了一些合资企业,如“金利来”等,慢慢地一些外资企业开始进入中国。也就是那个时候,著名的“三来一补”和“三资”成为特区的特色。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倒爷”,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的“下海”潮,中国服装产业经历了“孔雀东南飞”的时代。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杉杉”斥巨资聘请境外公司率先引入CI系统作为标志,国内的服装品牌开始思考品牌、管理、创新……

  进入市场经济后,不但使得国有服装企业觉醒,吸引了三资企业的进入,而且诞生了中国第一批民营服装企业和类似“汉正街”般的服装批发市场,同时催生了中国服装教育、时尚传媒和相关配套行业的出现,之后在逐渐进入中国的国外品牌、设计师的影响下,国内的服装行业开始关注和国际服装界的交流合作。

  到20世纪末,我国的服装市场取向逐步深化,多元价值观开始形成,社会利益开始结构性调整;服装品牌完成了从“产品需求”到“品牌需求”,到“品位需求”,再到“人文需求”的定位转变;服装产业开始全面参与国际竞争。

  而经过漫长的15年的谈判,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从此中国正式参与国际竞争,国门越来越开放,市场和品牌形态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如今,如何拥有优秀的设计创意,如何创造服装的高附加值,如何打造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自有品牌,是中国服装界最近10年内最被关注的话题。

  “30年改革开放,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如果说这30年发展过程中,我们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创意的相对薄弱。因此,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建设纺织服装的创意大国、创新大国。”杜钰洲表示。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