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全民动员打造“安全奥运”


  刚刚迁到新址的奥运村法庭,7月17日举行了一场专门针对该法庭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的奥运安保演练,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当北京奥运村法庭发生“突发事件”时,朝阳法院法警中队迅速赶到现场将闹事“当事人”控制,并排除当事人车辆内的“可疑物品”。中新社发 刘新 摄 (cnsphoto)

“安全奥运”离不开安全文化

——专访第29届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安全顾问金磊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有信心举办一届安全的奥运盛会。”7月16日,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第29届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安全顾问金磊面对记者,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份信心缘于我们奥运场馆安全设施的建设,更缘于安全文化氛围的建立,每一位公众“安全奥运”观念的形成。

  牢固树立安全奥运观念

  金磊介绍,在社会中反复进行公众安全教育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公众安全深入人心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特征。

  安全文化诞生并完善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愈来愈受到关注及发展。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安全奥运”观念至少应有两层基本含义:一要防止由于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以及恐怖事件等对人及奥运场馆设施构成的威胁,即奥运建设要具备“一流”备灾能力以及应急反应与支撑条件;二要明确安全奥运除了物态条件外,还必须形成一个全体参加者的安全文化人文环境,具有公众预防事故的“软”对策,使安全氛围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巨大影响,以达到减少事故灾祸的发生并积极应对的目标。

  这几年政府在安全奥运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对于硬件设施的安全考虑之外,政府逐渐意识到安全城市的形成不仅仅依靠管理的控制,也缘于公众文化的自觉。任何突发事件中矛盾的顺利解决,都有赖于城市公众自身的安全文化素质。为此,政府对于公众的安全教育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他举例说,大量事故统计资料表明,酿成公共场所事故的最大原因是人员盲目拥挤所致。这些事故深刻地启示我们:一要教育公众树立公共场所相互礼让的观念,尽量不因为自身问题为他人造成困难;二要教育公众尽量少到人群高密度集中的场所,如果已在现场就必须要有应急防范的安全意识,遇事冷静是第一位的,努力克服从众心理;三要政府及公共场所管理者要采取多种方式及手段去教育公众,不仅要树立公共场所安全文化的理念,还要培养他们在面对不测的情况下,勇于以“第一目击者”身份出现,善待自己,救助他人。

  以上内容,政府都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角度对公众进行了安全教育。

  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金磊认为公众奥运安全文化教育首先要始于观众的群体研究:一般按观众观看体育竞赛的动机来分,至少有六类情况应引起关注并区别对待:娱乐型观众,求知型观众,认同型观众,审美型观众,宣泄型观众,破坏型观众。无论哪一种观众都要从社会心理上强化研究,充分把握住现场观众的心理及影响趋势。如奥运会的赛场上的“危机事件”,不仅仅来自事故或灾难,也有人为诱发的原因,如运动员场上暴力行为易激起观众不满,裁判员的不当判罚、特别是“黑哨”更会导致场面失控,因此政府借助安全文化教育的机会,引导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专家对此加以系统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针对性强的预案及策略,这些为“安全奥运”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其次政府从多角度、多侧面开展了“安全奥运”文化教育。从思想上,通过社区板报、座谈等多种活动形式告知公众威胁和可能导致威胁的奥运会风险源,让公众懂得防灾减灾自护自救规律,这相当于“预警与监测”技术已经掌握在公众手中。金磊说,以澳大利亚为例,2006年墨尔本曾经成功地举行了“联邦运动会”,在防止恐怖袭击事件上采取了种种举措,其中一个不断向公众灌输的信息就是每条情报都将有所帮助。为此,警方开启了24小时国家安全热线,受过专门训练的接线员认真接听每一条信息。

  从组织上,在《北京奥运安全条例》基础上落实了中央相关部委、北京市各委办局、奥运会各场馆及配套设施的应急预案的编制,较好地克服了现代应急系统的欠针对性、操作性的弊端。

  从行动上,教育北京市民人人争做安全榜样。尤其对奥运会志愿者教育,不光是一般的奥运服务,还包括对志愿者的安全意识培养。因为政府清楚,从历届奥运会的经验看,当危机来临时,政府组织的救援活动总是滞后于现场人员自行开展的救援活动。经过安全培训的志愿者就能在第一时间里发挥有效的自救与呼救的作用,这样能使许多人劫后余生。

  “通过全方位的安全教育与培养,‘安全奥运’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我相信‘安全奥运’一定能够实现。”金磊最后坚定地告诉记者。

  相关连接:

  北京启动三道治安防线

  7月16日上午9点起,北京警方启动巡逻防控三道治安防线,确保奥运安全,在与周边省市接壤的入口设立检查点,由民警、武警、辅警、治安保卫人员组成联合工作小组,检查所有进入北京的车辆、司机、乘客。

  三道治安防线共由数百个卡点组成,民警、武警、辅警、治安保卫人员组成联合工作小组。第一道防线即外省市直接进入北京的高速公路,国道,市、区(县)、乡镇及村级道路,首都国际机场;第二道防线即北京市环城带地区的门头沟、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等六区直接进入市区或通过五环路、六环路进入市区的主要道路;第三道防线即城八区的主干道、联络线以及二环路、四环路路口。 

  首道防线由民警带领辅警、民兵执勤。目前,首都机场已设置检查岗亭,排查过往人员和货物;进京的重点列车,警方将登车检查。设在外省市与北京接壤处的第一道防线,不仅要查车,还将排查搭车乘客。按照北京警方的要求,驶入检查站,司机应停车、熄火,向检查人员提供驾驶证、车辆行驶证,打开后备厢,配合检查人员检查随车物品。与此同时,乘客也需出示个人身份证或有效户籍证明,并配合检查人员检查随身携带的物品。  这三道防线的目的主要是落实查缉、堵截通缉、通报的重大犯罪嫌疑人;盘查在逃及流窜作案的违法犯罪嫌疑人;检查发现被盗抢车辆和其他有特征的重要赃证物;严查严控各类危险物品和危险人员;查验机动车辆和人员的进京证明、证件;遇突发事件紧急封闭各进出京卡口这六大检查任务。

  在此期间,外地居民进京、北京市民以及外籍游客外出,应随身携带身份证件,以便遇检查时向民警出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首都机场安检不超8分钟

  本月初,首都机场第二次向社会发布《首都机场奥运服务承诺》,今后95%的旅客,国内出发办理乘机手续等候不超过10分钟,国际出发办理乘机手续等候不超过20分钟;旅客安全检查等候时间不超过8分钟。与去年推出的第一次服务承诺相比,3道手续的等候时间分别减少了4分钟、5分钟、2分钟。 

  首都机场还专门针对奥运大家庭成员做出了8项服务承诺,包括:提供奥运专用通道,包括值机、安检、检验检疫、边检、海关等通道;机型允许的情况下,100%满足奥运包机旅客及残奥团队旅客经廊桥登机或下机;办理乘机手续等候时间不超过10分钟;99%的奥运旅客,边防出入境检查时间不超过10分钟;99%的残奥旅客,边防出入境检查时间不超过15分钟;安全检查等候时间不超过5分钟等。

  乘车船进京旅客实名购票

  交通运输部近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公路水路客运安检,对乘坐车船的旅客实行严格检查。铁路部门表示,奥运期间,铁路进京列车将加强巡查和管理,但不会采取实名制。

  在公路客运方面,交通运输部要求各等级客运站对车辆进出场站、通道实行严格管控,对进站旅客携带、托运行李物品进行严格安检,加大开包抽查力度,严防旅客携带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和管制刀具、枪支等违禁物品进站上车。加强站内巡查和监控,及时发现可疑人员和物品。对中途停靠站点上车的旅客,司乘人员应对其行包进行“三品”检查。 

  水路客运安检的重点是渤海湾、舟山水域、琼州海峡、深港澳、中韩、中日和长江三峡水上客运航线,对滚装车辆采取大型安检仪逐车检验和人工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措施,严密防控滚装车辆夹带危险、违禁物品进港上船。滚装客运是指“滚装船”连车带客一起装运的一种运输方式。水路采取实名制主要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源头堵截不安全因素,对先通过水路再换乘其他交通工具进京的乘客进行安全检查,第二是对保证其他奥运沿海协办城市海路、水路客运的安全。 

  北京奥运智能交通系统启动

  7月15日,北京奥运智能交通系统全面启动。启动后的智能交通系统,通过旗下的三级指挥系统以及多项指挥措施全面疏导北京市奥运会期间的路面交通,而移动车载监测系统等最新科技设备也将应用在奥运期间的路面交通管理中。

  由“奥运交通指挥中心”、“仰山桥交通勤务指挥中心”和“38个场馆群交通指挥所”构成的三级奥运交通指挥科技体系,各有侧重,对奥运场馆和城区道路实现全覆盖。

  在赛时,如果指挥系统发现突发事件,可根据预案自动定位周边警力,第一时间通知相关部门予以协调,并同步实现电视监控、交通控制等多个系统联动,提示附近驾驶员绕行,缓解事件地段交通拥堵。

  据悉,该系统还可对闯红灯、超速等9种重点路面违法行为进行检测抓拍,并将相关违法信息及图像自动上传至中心数据库自动比对存储。在北京全市的快速路、主干路和奥运专用路线,还安装了上万个检测线圈、超声波、微波设备等,奥运期间,将24小时自动准确采集路面交通流量、流速、占有率等运行数据,并对每天上路的几百万车辆进行自动监测。

  在奥运期间,安装在道路上的百台交通事件检测器等,可在第一时间内发现交通事故、路面积水等各种意外事件,自动报警并对事件过程全程录像,在指挥中心实时显现,以便中心指派最近民警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处置。(安 集)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